——在市委党校培训班讲稿(续2)
(一) 当前统计数据质量的分析
第一, 对当前社会上质疑统计数据现象的看法
目前,对于统计数据社会上议论较多。我还收到一个短信,这个短信是以脑筋急转弯的方式说的:“一个统计学家,一个地理学家,一个长跑冠军在沙漠里迷了路,谁活下来的机率大,为什么?答:长跑冠军,因为跑得快。【错,是统计学家,因为统计水分最多。】”
人们对统计数字发表意见,说明人们对统计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也说明了人们的统计思维在逐步形成。作为统计部门,要释疑解惑,大力普及统计知识,指导人们自觉、科学、合理的运用统计数据,使统计数据在人们的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延伸讲解)评论:如何走出数字统计信任危机
2009年07月29日 来源:新华网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时代。每天都会听到或看到诸如GDP、物价指数、经济增长率等统计数字。在一个用事实说话的社会里,一些数字是如此地吸引人。但是,我们又是越来越如此不信任这些数字统计。比如“被就业”的就业率,比如“被提高”的工资增长。
27日,面对公众的质疑,先是教育部辩白:“被就业”只是个别情况。无独有偶,刚刚发布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长11.2%、增幅超GDP的国家统计局,27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刊载文章称,国内经济数据之间的不协调,即“打架”现象人们议论较多,而这种现象在国外也不少见。
“被就业”的就业率到底是不是“个别”情况,并取决于公共管理部门基于证明“清白”的自话自说。就业率被广泛质疑,有着如此深厚的民意认同,也绝非一个“个别现象”可以解释。而发达国家统计数据“打架”现象不少,也不能必然得出我们的统计数据自相矛盾就合情合理。
一个不容置疑和很尴尬的现实就是,我们已经深陷在一个统计数字的信任危机之中。以至于,公共管理部门不得不主动“解释”。
数字统计信任危机,其害无穷。最大的,莫过于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挫伤。而“被就业”、“被增长”又漠视和隐匿了多少弱势者的利益诉求?美国统计专家达莱尔·哈夫在其所著的《统计数字会撒谎》一书中曾说,统计数字并不总是代表事物的真相,它可以被精明的统计分析者操纵,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在面对这些数字的时候,人们须擦亮眼睛,只需在脑子里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识破并揭穿虚假的统计资料。
在一个“被××”的时代语境之下,数字统计的信任危机,给我们的痛感,已是愈发的清晰和入肌入理。如何挽回公众对统计数字逐渐失去的信任感,让统计数字独立、公正,让老百姓信任,已经不容回避。比如,在英国,公众对其官方统计数据同样也缺乏信任,英国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认为英官方数据基本准确的公众只有36%。而为提高信任度,英国国家统计局今后将有望成为不受政府约束,并直接向英国议会解释的独立机构。这种思路,也是一种启示。
是的,正如有人所说,不是统计数字会撒谎,统计数字只是工具而已。就像魔术师变魔术,道具只是道具,它不会骗人,是魔术师在骗人而已。因此,公共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不是急于以“个别现象”为自己辩白,也不是以发达国家也存在数据打架为自己开脱,反思如何以缜密的管理逻辑,把统计领域里的“魔术师”清理出来,已经时不我待。(来源:山西晚报)
1、对GDP三个经典笑话的统计学辨析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增加值的总和(各行业新创造价值与固定资产转移价值之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把GDP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GDP不是万能的,GDP还有很多不能够测量的方面,近年来随着人民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反思 GDP增长数量大、速度快,是否说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
对于GDP的不足流传着三个经典的笑话,常常被一些人用来数落GDP,在听了这些笑话以后,我作了一些思考,与大家探讨一下,让大家对GDP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第一个笑话:两经济学家外出散步,见路中有一堆狗屎。A突发奇想,对B说:你如敢吃下这堆狗屎,我给你100万。B二话不说,当真俯身吃。A瞠目结舌,只得付出100万,兑现承诺。B虽拿到钱,但心有不服,对A说,你如敢吃屎,我也给你100万。A为补回损失,为人所不为,最后,两人扯平。但是,因为各自都消费了100万,国家GDP增长矣。
辨析:(略,如需要请联系作者)
第二个笑话:两人每天开车上下班,车来车往,平安无事,跟GDP没关系。但是,某天,两人撞车了,一个车头瘪,一个车尾坏。两人要修车,就要花钱,就要消费。于是,GDP上去了。
辨析:(略,如需要请联系作者)
第三个笑话说,某小国政府嫌GDP增长太慢,请美国GDP顾问前来帮忙。顾问说,要想让GDP涨上去,简单得很:让A家主妇去B家做饭,B付给工钱,B家主妇去C家做饭,C付工钱……以此类推,只需让全国的家庭主妇都不要在自己家做饭,GDP就涨上去了!
辨析:
(略,如需要请联系作者)
2、对平均工资的解释
对于算术平均数,不少人有看法,如一首打油诗说道,“张家有财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还有一个脑筋急转弯:“你只有10平米的房屋,邻居从0平米换到100平米,你的居住面积有没有增加?答:没有。【错,你在平均住房面积里被增加了45平米】 ”。
第一、平均工资能反映一个地区或行业的工资总体水平,但也确实体现不了差异,如何理解平均工资数据的作用?
任何一个统计指标都有它的作用和意义,平均数是反映总体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一般来讲,一项统计调查在反映总体情况时,都要用到平均数。当然,平均数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中个体的差异情况。就工资统计而言,为了反映不同群体的差距,统计部门还计算了不同地区、行业和经济类型单位的平均工资,大家在《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上都可以查到。
我国于上世纪50年代就建立了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主要目的是了解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的状况,反映就业、生产成本和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关部门相继以平均工资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社会保险金征收、基本养老金和退休费发放、最低工资标准、人身损害司法赔偿等,都与平均工资数据相关。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关部门都希望继续发布平均工资。
同时,也有不少人要求公布岗位工资的意见。从现行统计方法看,劳动工资是单位统计,没有按岗位进行统计,现在还难以满足这种要求。反映岗位工资要有专门的统计制度,从国外看,有的国家建立了单独的薪酬统计调查制度,定期收集劳动者个人工资收入信息,用以反映不同岗位劳动力的平均价位。目前统计部门还没有建立这样专门的统计制度。
第二、为什么许多人感受自己的工资与平均工资数据不一样?
因为平均工资是反映工资总体情况的指标,它自然不同于每一个个人的具体工资水平。此外还有工资的口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工资总额是指本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内。同时根据国际惯例,工资总额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并且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帐户的基金。平均工资是单位工资总额除以年内(季度内)平均职工人数得出的。按这个口径,平均工资与每个人自己拿到的工资或工资单上的工资是有差别的。
第三、平均工资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国家统计局现在发布的工资数据能否反映不同群体的差异?
从现行统计制度得到的工资数据看,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分省看,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9个省(区、市),占全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30.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22个省(区、市),占全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70.0%。
分行业大类看,平均工资最高的证券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倍、其他金融活动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航空运输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平均工资最低的木材加工及木竹滕棕草制品业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3.6%、纺织业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5.5%、农副食品加工业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1%。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11:1。
按城镇单位的注册登记类型看,股份有限公司的平均工资最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1倍;其次是外商投资企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2倍;国有单位的平均工资位列第三,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6倍。最低的是集体单位,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2.7%。
另外,国家统计局也正在研究如何从统计方法上更好的反映工资差异度的问题。
3、关于物价指数与有些人的主观感觉不一致的分析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8%。对此有些人认为这个数字低了。为什么物价指数与有些人的主观感觉不一致?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各个家庭的消费结构不尽相同,因此,对价格上涨的感受不一样。如果有的家庭食品消费的比重大,那么,在食品类价格上涨较大的情况下,就明显感到价格上涨幅度较高。而CPI是以全市各家庭平均消费结构来编制的,因此,必然有差异。
第二、 对比的基期不同,目前CPI有与上年同月比和与上年同期比的(累计)。而人们却喜欢用目前高价格与记忆中的低价格进行对比。必然产生偏差。比如讲,猪肉价格是从去年六月份开始上涨的,那么如果今年六月与去年六月相比,个体指数就不是很高。但社会上的有些习惯于用六月份的资料与去年五月份的相比,从而认为CPI编低了。
第三、 混淆了类指数与总指数的概念。如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8%,有人说不止这么多,他举例说猪肉价格上涨了多少,而不考虑电子产品等价格的下跌。实际上是混淆了类指数与总指数的概念。
(☆延伸讲解)我国电力生产和工业增长的趋势一致
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2009年6月16日表示,我国电力生产和工业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个别媒体认为我国5月工业统计增速偏高、实际仅为5%的说法缺乏依据。
该负责人表示,日前个别媒体引用部分专家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增速与发(用)电量不匹配,5月工业增速实际仅有5%左右,这种说法缺乏依据。扣除掉汶川地震影响后,5月我国工业生产同比增速比4月加快1个百分点,发电量同比降幅缩小0.8个百分点,表明电力生产和工业生产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
5月我国工业增速为8.9%,而发电量同比下降3.54%。对于两者数据的不同步现象,该负责人认为,产业结构变化是导致当前用电量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重要原因,这主要体现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而高载能产品“去库存化”以及产业能耗下降是导致不同步现象的突出因素。
该负责人还表示,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发生经济周期性变动时也都出现过,从美国2001年以来的各月数据来看,美国工业与电力生产增速变化的不同步是明显的。
4、关于2009年地区GDP之和比国家GDP多出9.9%的剖析
我国从1985年开始核算GDP,并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同时实施。按照我国的GDP核算制度,国家GDP和地区GDP是分别独立核算的,即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国家GDP,地区统计局负责核算本地区GDP。国外有的国家也采用这种GDP核算模式。一般情况下,只要采用这种模式,地区与国家GDP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距。相比较而言,我国地区与国家GDP差距比较显著。
2009年上半年,地区GDP之和比国家GDP多出9.9%。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地区之间存在重复统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的情况越来越多,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在地有可能将这种跨地区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统计在自己的地区,造成重复统计。尽管统计制度做了严格规定,不允许有重复计算,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达到要求。
二是在核算GDP中,国家与地区使用的基础资料不完全一致。一方面,基础资料有缺口,GDP核算要求相当多的基础数据,但实践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都存在资料缺口。针对不同的资料缺口,采用不同的推算办法来解决。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在推算中,只能制定推算的原则和幅度区间,很难制定全国统一的推算标准。另一方面,各地区服务业统计状况差别较大。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很快,但各地区服务业统计水平参差不齐,全国统一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些地区使用或部分地使用自己调查的服务业统计数据,这种差异直接传递到GDP上。
三是外部环境的影响。近年来,GDP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且被较多地直接或间接用于各种形式的工作业绩考核。地区按GDP大小排位的顺序及其变化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普遍的心理是只能位次提前,不能后移。由于GDP被赋予了重要的考核功能,因此,为了考核过关或政绩的需要,不排除少数地区高估GDP数据的可能。
(下面内容省略,如感兴趣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