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破发:IPO市盈率将理性回归
——坚持IPO定价市场化与IPO节奏市场化,切莫半途而废!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2009年12月16日,第二批创业板公司一共8只股票将再次上板发行。果然不出所料,当首批创业板公司在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超过110倍时,这8只新股的发行市盈率也就同步水涨船高。除金龙机电发行市盈率最低为48.72倍外,其余7只新股发行市盈率都是高于50倍的,其中,最高市盈率为阳普医疗102.7倍,这是继首批创业板公司创下最高80多倍的发行市盈率后的新高。可以断定:只要新股上市首日“破发”还没有成为一种“随机现象”,那么,打新人气仍会十分高昂,但打新成本与炒新风险正在不断上升。请相信:唯有买者自负,才是灵丹妙药!
自今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新股发行市盈率挣脱人为干预的“替规则”,主板从30倍走向50倍,创业板从50倍走向100倍,这是市场化定价的结果,丝毫没有行政干预,这也表明中国证监会旨在推动股市“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在此,有人不禁会问:市场化定价的新股发行,如此高企的发行市盈率,为何至今仍没有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新股申购中签率为何仍是世界最低的?“打新狂潮”与“炒新狂潮”为何依然疯狂?
大家试想:一个沿袭了将近二十年的顽症,何以能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根治它?这就是人性使然,要想改变人们传统思维的定式和惯性,则必须以足够的时间耐心和金钱的损失代价来改变传统思维的固执。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股市的“市场化”改革切不可半途而废!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自2009年6月29日“重新恢复新股发行”以来,上证综指一直处在2600——3400点的适度区间聚集人气,上市首日“破发”仍是中国股市的神话,它极大地掩盖了新股发行市盈率节节攀升的潜在风险。
然而,一旦股市出现系统性风险、大势向下时,只要证监会不再故伎重演,不再搞什么“暂停IPO”的行政干预,则“市场化”改革就不会全功尽弃,新股发行市盈率便会自动向20倍以下回归。其基本逻辑表述如下:
在大盘向下、股指节节滑落的大势下,只要证监会不干预IPO节奏(取消证监会“暂停IPO”的权力),新股发行节奏及发行人行为必然会自动回归市场化理性。因为在熊市中发行新股,发行人必然更加慎重:发行价过低,不能完成筹资计划,熊市发行新股不划算;如果发行市盈率过高,则有可能发行失败,以致数千万的前期发行成本还会打水漂。因此,即便证监会不搞什么“暂停IPO”,发行人也不是傻子,若不是万不得已,他也不会轻易在熊市去发行新股。
再退一步讲,即便某发行人等不及熊市过去,必须在熊市发新股,也不是不可以,但为了发行成功,他必然会大大降低新股发行市盈率,以防发行失败。比方,在2008年10月份,上证综指直逼1600点,如果证监会让某公司发行新股,它铁定不敢,即便要发行新股,其发行市盈率也可能只是10倍以下,甚至5倍左右。在“高发行成本”与“低发行市盈率”约束下,发行人一般不会选择在熊市低谷发行。这种事情是用不着证监会采取“暂停IPO”的行政手段来教导他们的。
因此,在熊市,只要证监会坚持不干预IPO定价,不干预IPO节奏,则新股上市首日“破发”一定会成为中国股市的正常“随机现象”,它将强有力地改变中国股市“新股不败”的传统神话。“随机破发”将倒逼“炒新狂潮”退潮,进而倒逼“打新狂潮”降温,到那时,“打新”与“炒新”将真正会成为一种理性投资行为,并与二级市场的老股炒作具有对等的风险与收益。
最后结论:只要证监会坚持中国股市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坚持不干涉IPO定价,坚持不干涉IPO节奏,则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必将成为一种“随机现象”,到那时,中国股市盲目疯狂的“打新狂潮”与“炒新狂潮”自然迎刃而解。至此,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中国股市做大做强,便可期可待。
最后提示:招商证券高达31元的发行价,“破发”虽然是志在必得,但它终究没能在上市首日破发,主力一直坚强地抵抗着,直到上市近一个月后的昨天、今天才终于破发,不过,这与上市首日破发的含义已是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