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小金库”重查 “零问题”地区,好!


治理“小金库”重查 “零问题”地区,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今天召开的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阶段性情况汇报会上强调,要突出重点,切实加大治理工作力度。加强对中央单位特别是中央垂直管理单位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执收执罚权比较集中部门的监督检查,加强对自查自纠“零申报”、重点检查“零问题”地区、部门和单位的监督检查,确保治理工作不走过场、不留死角。(2009年12月12日人民网)

  提到“小金库”,首先让人联想到“腐败”。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一些部门,出现腐败现象,往往就是从留存“小金库”开始的。“小金库”的存在,危害大、影响坏,不仅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而且助长了铺张浪费、奢靡享乐歪风,往往成为消极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严重侵蚀党的肌体,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决清除。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根据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部署,明年要把治理“小金库”作为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着力加以解决。

  应该说,半年多来,“小金库”治理工作组织领导有力、政策界限明确、扎实有序推进、群众广泛参与,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查处、处理了一批违规违纪之人,有力地遏制了“小金库”盛行的势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一些部门,私设“小金库”,隐瞒“小金库”的申报,搞弄虚作假、走过场等情况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因此,治理“小金库”一刻也不能松,尤其是对自查自纠“零申报”、“零问题”的地区,更要加大治理力度,突出工作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确保治理工作不走过场、不留死角。

  弄虚作假,对于官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一些地方、单位、部门的干部,形式主义泛滥、官僚主义严重。抓工作不深、不实,习惯于浮在水面上、停在表面上,只讲究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不注重内容上的扎实有效,好大喜功有余,而求真务实不足。平时,碰到有关检查、汇报等,有自己一整套的应付手段和方法。就是在清理“小金库”这样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上,也敢玩假,做假账、搞假汇报。只要材料齐全、表格齐备,而至于是不是真的“零问题”,也搞它个“零申报”。因此,治理“小金库”重查“零问题”地区,可以说是,找准了官场惯有的“病灶”,抓住治理“小金库”的“牛鼻子”,是一件既治标更治本的妙策绝方。

  治理“小金库”重查“零问题”地区,贵在“严”,重在“办”,要严查重办。一要体现在“严”上,对于所有列入检查的单位、部门,要一个不漏、一个不少,而且要到边到位、到点到户,要严格查、严密查、严肃查,不在检查上走过场,不在环节上打折扣,努力把握工作规律,以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做更实的工作,切实抓好这项工作。二要体现在“办”上。对检查中发现的弄虚作假、搞假“零申报”的地方、单位、部门、干部,不论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一办到底,绝不打和牌,绝不姑息迁就,绝不“和稀泥”,绝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硬碰硬,坚决做到该撤职的撤职,该查办的查办,体现政府一竿子捅到底,整顿全国行业不正之风的决心,对申报不实者要有“就地免职”的力度、强度、刚度。要严格执纪,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坚持自查自纠从宽、检查发现从严,坚持以法律、法规、制度为准绳,处理事和处理人相结合,依纪依法严肃处理设立和使用“小金库”的行为,筛选一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充分发挥惩戒和治本功能,这样才对得起百姓的期望。

  当然,治理“小金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专业性强,任务艰巨繁重。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担负起“小金库”治理工作的领导职责,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狠抓工作落实。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研究制定有关政策,主动完成好各自承担的任务,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统筹考虑,科学安排,真正达到综合治理的实际效果,保证中央关于“小金库”治理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让弄虚作假的“零申报”、“零问题”地区的相关责任人浮出水面,使“小金库”无处可藏。

  (倪洋军)

相关新闻:

  加大治理力度  突出工作重点  坚持标本兼治 努力实现中央关于“小金库”治理工作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