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封面故事:盛产富豪的理财业
这条致富之路的基础是打理别人的钱,从中收取服务费,业务涵盖资产管理、私募基金、证券经纪、银行以及保险等产业,入行的门槛很低,不必有博士学位或拥有脑外科医生的头脑。这条道路跟许多其他致富之路交叉。理财业中人常是成功的创业者,也衍生了许多非常富有的副手。在这一行中,有的人成为英雄,有的人锒铛入狱,好的理财业者能有效、正当地帮助自己的客户发财,助人发达之余自己也发财,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行当?
2、特别报道:政府的短期行为正在酿成苦果
本•伯南克和提姆•盖特纳已经变成了典型的短期政策制订者,他们明白无误地表示“要不顾一切地”“解决当前问题”,至于预料之外的后果,以后再说。评价他们的工作在历史上的意义为时尚早,因为他们不顾一切的决策所造成的意外后果还没有时间体现出来。最近这次危机改变了我的看法。问题可以变得非常疯狂——鉴于美元可以无中生有或者从直升飞机上撒下来,我们怎能知道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仅仅因为有些事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并不意味着以后也不会发生。
3、特别报道:装满便便的蓝色袋子
现在我们的金融体系已经有所稳定,大家要看的是加州州长以及奥巴马政府能否带领民众利用必要的资本、愿景与纪律扭转困境。未来我们的“狗袋子”可以装牛排,也可以装味道越来越熟悉的便便。在形势尚未改变之前,投资人应暂且捂住鼻子,抑制冒险的意欲。换句话说,大家应继续以优质债券以及股息稳定的股票为投资核心,因为此类证券是在走向“新常态”路上的稳健之选,而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的速度放慢、盈利增长疲软、债务违约可能摧毁资本、财产权可能遭侵蚀以及美元的贬值。
4、投资展望:股市为什么难挣钱
股票指数走势高低起伏,波动是常态,经常经过几轮波动之后,终点回到起点。进行投资者调查,却发现绝大多数人跑输指数。交易佣金、印花税的损耗仅是其中的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再融资往往发生在高位,大小非和内部人减持也往往发生在高位。由此可见,散户们即使要跟住指数,已是多么地不容易,更不用说市场里充斥着利用内幕消息鱼肉股民的大鳄。在中国目前这样法治还不完善的市场上,危机四伏,要挣钱更是难上加难。
5、资本市场:迪拜并未“不一样”
迪拜也许10年内也不可能回复到2006至2008年间那样的疯狂增长。特别是那些意图在迪拜寻金的大规模投机活动。就像网络泡沫、次贷危机,甚至华尔街1929年的崩盘,迪拜也不能幸免于过热的物业市场,当供应和需求达到平衡,而贸易额与市场规模开始相辅相成之时,经济增长就会回到合理的水平。GDP每年增长5%至6%可能已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这意味着迪拜的楼市最少需要7年才能完全复苏。
6、巴菲特俱乐部:市场的上下和巴菲特的进退
看了巴菲特的长期业绩表现(他是从来不用操心短程业绩的),我有时会这样想,若是把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当作债券又会如何?所谓国债的本金风险为零的看法,实在是相当幼稚的。国家不会破产,不会赖着国债不还,但如果还的纸币是历经通货膨胀严重缩水之后的钱,对投资人有何益?你需要的纸币代表的真实购买力,不是吗?
7、资本市场:内地楼市正在重演香港故事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香港楼价随经济增长而持续上涨,香港人一如其他地区的中国人,“有土斯有财”的观念深入民心,内地经济持续增长,会否重复香港的故事?
香港楼市发生于过去大半个世纪的故事正逐步在内地重演,当然,细节也许会不一样,但故事的主线——收入增加刺激楼价上升将不会改变。
8、资本市场:旧思维的回归威胁着复苏
企业和经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今天市场的定价,特别是工业化国家的股票和企业债券早已折现了极度繁荣的2010年增长率。市场认定企业盈利的增长将依靠销售增长而不是削减成本,而后者才是过去6个月里盈利增长的推手。因此,当前的定价是建立在很可能将被证明为虚幻的高增长的假设之上的。
在转而采用更适宜的分析框架上,要更关注总量规模而不是变化率,如果投资人以及政策在此行动上拖延得越久,在2010年里,失望的风险也就越高。
9、资本市场:择善固执的赛思·卡拉曼
卡拉曼认为,此次危机与以前危机显著的不同之处是危机的破坏力。“我们经历了几十年的宽松信贷,猫和狗都能得到信用卡。”政府的干预也和以前的危机不同,此次政府干预的幅度非常大,政府甚至连一场轻微的衰退都不允许发生。而更多的拯救增加了风险,迟早拯救也会完蛋。卡拉曼说,他不断问自己的一个大问题是:“真的这么容易吗?只要印刷2万亿美元钞票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10、资本市场:卢志强的金融投资之道
中国泛海从一个地方的小型企业,通过掌舵人卢志强抓住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的机会,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产业投资集团和金融集团的民企之一。其敏感的政治嗅觉和敢于抓住投资机会的能力、魄力,最终造就了中国泛海的巨大成功。中国泛海投资的泛海建设、民生投资、民生银行和联想控股,总市值超过2,000亿元。卢志强用25年的时间,演绎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最成功的投资传奇故事。
11、编辑者言:轮回
人们在解释自己的投资行为和观点时,面对历史上的“曾经”,总喜欢强调此时市场背景的特殊性,认为市场规律和历史规律不再适用,“这一次”面对的市场与宏观微观经济面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是真正“不一样”的。可悲的是,历史证明,每一次“不一样”的市场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市场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市场的周期是一种轮回,有其必然的规律,“不一样”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