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给政府官员打分如何不“作秀”?


     12月11日,青岛市“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市政府部门负责人述职报告正式开始,面对网络视频直播,面对主会场和12个区市分会场参与评分的约5000位市民代表,29个部门的“一把手”谈成绩、讲问题、说打算,新颖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据2009年12月13日《北京青年报》)

    笔者以为,青岛市让政府部门的“一把手”在市民面前“晒”政绩,并请市民代表为其画像打分,难说不是一次“轰轰烈烈搞活动,实实在在走过场”。这是因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前提条件,都要遵守客观规律,否则,不仅欲速不达,还会徒劳无功,甚至适得其反。让我最为关注的就是,青岛市这场声势浩大的市民评官活动,如何不能成为一场集体作秀?

    从责任与利益的关系上看,没有利益不会产生真正的责任,责任所指向的对象必然是利益的给予者,责任指向的对象和利益的给予者应该是同一主体,即为权责同源。而我们的大小官员实行任命制,而不是民选制。既然官员实行任命制,就说明下级官员的权力实质上是上级官员授予的,而不是人民给予的,人大任命不过是走过场而已。既然市民对政府官员的进退去留没有实际权力,那么让他们给政府部门负责人打分又有何用?除了折腾市民外,不会对官员的铁交椅有丝毫撼动。弄不好,就可能为某些腐败官员收授下级贿赂提供一个诱饵。

    由于工作机制、利益临界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政府部门官员与市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导致他们对许多政府部门负责人并不能真正熟悉,尤其是那些非权力非民生部门,可能压根儿就一点都不了解,仅存的一些零散信息,恐怕也是的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并非真实可信。在政府信息比较密闭的今天,市民的眼睛未必就是雪亮的,弄不好就是睁眼瞎。在这种情况下,让市民代表根据述职情况和平时掌握的情况,对于29个政府部门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履行职责情况、政务公开情况、办事效率情况、服务态度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等分别作出相应的评价,确实是赶鸭子上架,有些难为人。这样,也很可能会出现市民代表或者凭好恶打感情分,或者凭感觉瞎打分的现象,至于有没有“亲友团”助阵也不能不考虑,也不能不让人怀疑如此大规模的市民测评实效究竟能有多大?

    确保“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成为常态且卓有实效,必须具备一个最为关键的前提:由市民任免。就是彻底改革干部任免体制,变权由君授为权由民授,实现权责同源。利益由谁给予,就对谁负责。权力民授,对民负责;权力君授,对君负责;权力君授,虚拟为民。假如权由民授,你不让官员密切联系群众,执政为民,服务公众都不行。同时,你阻止市民关注政府官员的行踪,熟悉了解掌握他们平时的政绩更不行,因为市民要行使自己的任免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