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报-深度报道 http://www.hncnn.com/houtai/news_view.asp?newsid=7734
《每日新闻》杂志网特别报道:http://www.everyday-news.org/news/html/?934.html
记者何红腾讯博客:http://user.qzone.qq.com/622006565/infocenter?ptlang=2052
一个曾经被业界称为中国氯碱行业的“黄埔军校”,一个国家二级氯碱企业,属于甘肃省老牌龙头国有企业的甘肃盐锅峡化工总厂(简称“盐锅峡化工厂”),是每年为国家上税1200万的大户。1999年,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下属企业亚盛集团公司兼并了盐锅峡化工厂,企业名称改为甘肃中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甘肃中天公司”)。甘肃省政府给原盐化厂划拨企业改制安置费4500万,政府拨付的节能减排资金,应收帐款、低价处置的设备资产5200万元。欠发一千多名职工的工资、养老金、医疗保险、住房基金等共计十五项欠款长达四年之久,至今未清偿。
2005年6月1日宣布破产。黄河上游的一颗明珠从此陨落。
一个甘肃省的上税大户走到今天,亿元资产流失何处?
企业改制 省长批示安置费4500万
盐锅峡化工厂地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刘家峡下游40公里处盐锅峡镇,占地73公顷,是甘肃省最早建成投产的中型氯碱化工企业。1966年开始筹建, 原名甘肃省永靖化工厂,1971年更名为甘肃省盐锅峡化工厂,为省一级、国家二级氯碱企业,职工最多时2400人,到企业改制之前职工人数为1572人。
1999年,甘肃亚盛集团介入盐锅峡化工厂进行兼并及其企业的改组,将盐锅峡化工厂改为甘肃中天化工有限公司。职工代表瞿某认为,因甘肃亚盛集团不履行《兼并协议》中签订的协议内容,侵犯了职工的合法权益,造成企业依法破产后四年之中欠发职工工资2586.88万元,养老保险费用1064.05万元,还不包括重组企业成立后又拖欠养老金近600余万元。(2004)永民破字01-29号《裁定书》上的规定不合理。
兼并盐锅峡化工厂后的董事会向省政府申请破产时,上报的职工人数是1572人。2005年在盐化破产过程中,以盐锅峡化工厂职代会的名义向省政府及相关部委上报了《甘肃省盐锅峡化工厂职工安置方案》(下称《方案》),这一《方案》通过了四位省长、副省长及六部委的统一实施的批复。
甘政办纪【2005】11号会议纪要记载:要求省农垦集团公司和亚盛集团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抓紧搞好评估工作,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和虚假升值;……盐化总厂重组后,要尽快启动生产,并下拨4500万元资金。另外亚盛承诺投资1000万元,其中500万用于职工安置、500万元用于启动生产。
职工代表王某对记者说,实际上省政府划拨的4500万职工安置费,盐锅峡化工厂只有少部分人享受到了职工安置费用。剩下的一千多人没得到任何收入,没有生活来源,难以维持温饱,吃肉对于职工来说是一种奢望。
杜焕光在电话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省政府审批的4500万,实际上只到账了500万,其他资金要企业自己解决。因为企业不是关门走人的改制,它是一个重组在继续发展的方案。历史遗留的问题要经过一个阶段才能解决。原来企业有三千多人,现在除了退休的和不上班的,现在只剩下上班的职工800多人了,
企业改制 兼并企业成为怪胎
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和亚盛集团介入盐锅峡化工厂后,开始对一个国家大型二档企业的盐化进行大刀阔斧的兼并与改制重组,将盐化改为中天化工公司。职工代表瞿某说:“董事长杜焕光公开的说我们是甘肃省杨志明副省长派来的。”针对此事,记者电话采访了原甘肃省副省长杨志明(现中国社会劳动保障部副部长)的秘书王秘书,王秘书说当时关于盐化厂改制的问题,省政府几位省长专门开会研究过好几次,至于做出的详细决议已经记不清楚了,当时有会议纪要。应该在甘肃省办公厅秘书处有据可查,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是谁打着幌子去做。
瞿某说:“当国资委后来对职工的上访专门组成调查组调查时,杜焕光不敢在打着副省长杨志明的幌子。又改口说我们是上级党委派来的,曹林是甘肃中天公司党委书记,我是副书记。这时有职工李某问杜焕光说,在兰州小西湖宾馆开会时是怎么回事?杜焕光说,那是法律法规的培训班。实际上,根据当时在小西湖宾馆参加会议的人说,当时在小西湖宾馆开会就是为了盐锅峡化工厂的破产重组确定新的领导班子组成开的会。确定了领导班子,而且还做了明确的分工。”
现甘肃中天公司职工王某说,盐锅峡化工厂在整个重组过程中没有依法组成合法的职工代表大会,也没有对会议内容进行过表决,所谓的“职代会”事实是企业里董事长杜焕光和曹林等指定的代表组成的。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盐锅峡化工厂改组后占社团法人股92.49%,亚盛集团占7.51%。按照《破产法》的有关规定,公司董事长的应该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的董事会,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亚盛集团将原盐锅峡化工厂职工的占社团法人股92.49%。
职工代表瞿某对记者说:“改组后的盐锅峡化工厂成为甘肃中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甘肃中天公司),在公司内没有入股的人是企业的董事长、党委书记、财务总监等,这些做中天公司领导的人,在短短的几年都成了暴发户,买车买房,进行豪华装修。”
职工瞿某对记者说,原盐锅峡化工厂破产时省政府下拨的4500万元安置费,实际安置职工仅用了957.16万元。
甘肃中天公司职工代表反映,亚盛集团公司兼并盐锅峡化工厂后基本没有启动生产,只是陆陆续续地投入不多资金和不停的变卖盐锅峡化工厂的资产以维持生计。
职工代表瞿某说,以中天公司董事长杜焕光为主的盐锅峡化工厂破产重组领导班子,将省政府下拨的资金4500万挪为他用,然后又将政府拨付的节能减排资金,应收帐款、低价处置的设备资产等5200万元。挪往他处使用,资不抵债。将一个好端端的盐化企业演变成了一个空壳,直接造成失业人员不断增多,由破产前的在职人员1572名到现在在岗的400多人,合计有1000多人下岗失业。有 400户1300多人仅以低保维持生活,欠发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基金等。
杜焕光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关于企业的账目是公开的,省审计厅、监察厅、计委、财政厅等,大概有八个部门审计过。我们的财务账目在董事会和职代会上都是公开的。
杜焕光说,这都是历史遗留问题,职工安置也完毕。总共是一亿四千多万,欠发职工的工资是二千多万,将分五年给职工付清。我们不能伤害老百姓的利益,目前已经基本处理完了。关于省政府发放的4500万,那是经过省政府审批的,实际上到账的钱只有500万,哪一笔钱花在什么地方,都是有文件规定的。退休职工现在和我们企业没有关系。原来的一千多万养老金是政府欠政府的钱,这是历史的老账,至于什么时候解决,和现在重组的中天公司没有关系。政府处理的已经很妥善了。
记者电话采访了临夏州社保局养老科的马科长,记者问及1064.5万元的原盐化养老金时,马科长回答说:“老企业所欠的养老保险金必须由甘肃中天公司缴纳!”
工资拖欠 职工生活举步维艰
截止记者发稿时,当地的气温已经到了零下6度。
于是,现在的甘肃中天公司家属区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家里有暖气,还在家里点了煤炉。究其原因,原来,家属区的暖气管道年久锈蚀、失修,暖气管道不通畅,家里的暖气只是摆设,屋内根本没温度,年龄大的职工只好在家里点起了煤炉。家庭生活困难的连煤炉都烧不起。就在记者采访职工代表的时候,职工代表都拥挤在代表的家里。没有暖气,没有煤炉,一个个挤在一起互相取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大部分人都冻感冒了。此情此景,在今天的甘肃中天公司真实的存在着。
职工代表王某对记者说,盐锅峡化工厂申请的职工安置费4500万元,上报的职工人数是1572人,实际上只给300名用于职工安置共957.16多万元。于是职工欠发工资一拖再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基金统统全部没有了。
然而,根据原盐锅峡化工厂也就是现在的中天公司上报甘肃省的职工安置方案上写的基本情况是:
“截止2004年1月8日,在册职工1572人,(其中全民职工1033人,合同制职工523人,集体职工23人,农民合同工4人,离退休人员765人,抚恤人员45人,在册职工全部参加了养老金事业保险统筹等。文件上详细列出了欠发职工的各种款项,‘安置费用原则上是按照每个职工500—1000元安置,最高不超过3万元安置,不在保留国有职工的身份’职工每年按照1000元的最高限计算(最高不超过3万元),职工的安置费3335.78万元。”职工代表瞿某对记者说,甘肃中天公司根本就没落实职工的3335.78万元安置费。
记者电话采访了杜焕光,他说这些欠账都是改制以前老企业的欠账,和现在没有关系。
职工代表瞿某给记者出示了四位省长的批示和六个省部委的印章文件(2005年5号文《职工安置方案》),即甘肃省国资委、甘肃省劳动保障厅、甘肃省发改委、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审计厅、甘肃省农业办公室,文件的签发人是甘肃农垦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王银定。
陆浩省长的批示:拟同意,请有关方面按照相关程序认真组织实施。
杨志明副省长的批示是:可纳入年内省属企业破产补助资金安排计划进行审核,及早进行安置职工为先的重组企业商谈,退出省内国有控股序列。
徐守盛的批示:同意。
冯健身副省长的批示:请财政厅 国资委等有关部门速按陆省长批示办理!
看到这个批示后,职工们要到法院起诉杜焕光。
职工赵某说:“当杜焕光得知职工要起诉他们时,就连夜组织财务和人事部门加班加点,花了两个月时间重新制作各种财务报表。”
“当职工准备起诉和上访杜焕光时,又受到了杜焕光和党委书记曹林等人的威胁、压制,他们威胁职工说,谁在起诉我的材料上签字画押就开除或者处分。怀着对杜焕光的有极大怨气职工们没有害怕,竟然有1600余名(包括退休)职工没理会他们说的话,自发的签字画押声援维权代表到起诉和上访。”
“关于拖欠职工工资的问题,在我们进入盐化的时候,资产清算小组只交给我们一个大纸包,但我们不能打开,具体拖欠谁的,拖欠多少我们也不清楚。”甘肃中天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焕光这样告诉采访他的甘肃记者。
职工代表瞿某是这样给记者描述此事的,2007年5月28日上午,在三楼会议室职工问杜焕光欠发工资什么时候兑现时,杜焕光说“这个包我不能打,到底谁欠谁的还不知道”,这个时候职工代表孟吉庆站起来愤怒的说“导火索也就是在这个大纸包里,你如果按照安置方案安置了职工,今天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
杜换光又说:“我们开个会,三年后把欠大家的工资还清。”
职工代表瞿某说:“老杜 你犯了一个逻辑性的错误,三年到10年,也是个三年后, 100年也是个三年后,你欺骗职工到何时?”
退休老职工李某说:“我都80岁了,我还能不能活3年?”
杜换光后来又说,其余的职工的工资欠款分5年结清,职工们仍然不同意。职工代表说,工资是我们职工的私人财产,董事会无权决定退休工人的欠发工资。
职工代表浩玉福说:“我们有些职工死了好几年了,你连人家的欠发工资都不给,人家的老婆、娃娃还要吃饭。”
职工代表瞿某对记者说:后来通过省政府给杜焕光压力,职工上访、集体起诉, 杜焕光终于认可了职工们的正常要求,现在以经兑现欠发职工的工资20%。在职工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每人每月平均平均只有84元的收入,84元不仅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而且接近低保金143元的一半,职工们说:“84元是一个揪心的数字”。
2001年6月18日在职工无法生存的情况下,导致了数千名职工围攻省政府、堵塞交通的大事件。
2004年9月26日至11月16日盐锅峡化工厂子弟学校老师罢教。当时学校的教职员工,五个月没有领到工资,为了度过2004年的年关,学校曾派代表去省信访局上访,没有得到答复。
长期以来,职工安置,除企业管理人员以外,其余的职工在重组的甘肃中天公司入股上班,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企业内部私自规定职工上班超长时间不按《劳动法》支付劳动报酬。
变卖设备 设备是否已经报废
原盐化经过兼并、破产、重组的过程后,职工代表认为职工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企业资产被无故变卖,长期以来职工四处上访、起诉,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瞿某向记者反映,2005年12月——2006年3月期间,杜焕光通知职工对原盐化厂年产量10000吨的聚氯乙烯生产线进行检修,投入近1700万元,生产出的产品只有120余吨,当时市场价为6700元/吨,而原材料等的投入达每吨近万元,且生产合格产品只有两吨多,成本倒挂,只有低价卖出,聚氯乙烯生产线全部报废,造成巨额损失。2007年5月24日上午10点近百名职工自发的到三楼会议室愤怒的抡起拳头质问杜焕光,杜焕光答复职工说:“中天公司领导班子的决策失误”……职工问:“责任谁来承担?”,杜焕光哑口无言。此事句句真情,有影视资料为证。
瞿某对记者说,2007年11月,这天中午雨雪交加,近百台火车槽车(罐车)刚进行检修花了近170多万元之后不久,就被杜焕光当做废铁变卖了。当商家来收买所谓的废品槽车(罐车)时被中天公司职工发现,部分职工眼看着集体的生产设备被当废铁卖,心疼的要命,坚决不答应,自发的组织起来对来收废铁的商家进行阻止。当时,强行阻拦和制止变卖的场面被职工用录像机录了下来。之后,就给当时还是综合公司经理的的瞿某打电话告急,当瞿某闻讯后赶到厂内,商家已经用装载车和吊车装上车四台槽车,瞿某带领职工强制让商家卸了下来。过了几个月之后,为了专门变卖资产,转满从原盐锅峡化工厂的后面凿开了一个后门,趁着天黑没人从后门拉走了设备和120台(罐车)。目前还剩十几台槽车(罐车)。可惜的是这些我们原盐锅峡化工厂职工用来生产的槽车(每台近20万元),共136台,就这样被变卖了120台!有部分录像为证。
在这之前,凌晨4点钟,两台槽车已经被拉走了!当职工去找中天公司的领导时,领导都回避不见,也不接电话。值得一提的是:甘肃中天公司在杜焕光的领导下,变卖企业资产设备,一般是在节假日或者深更半夜的时候,或者是职工代表不在厂里的时候。
为此,职工自发的派人轮回检查为看守剩余没有被变卖的槽车值班,怕这最后剩下的槽车被变卖,结果还是被偷着卖了。
当职工质问杜焕光时,杜的回答是:铁路专用线已经报废,火车槽车已超期服役。
针对杜焕光变卖槽车的事情,记者电话采访了杜焕光。杜焕光在电话中对记者说,变卖的槽车都是已经二十多年的旧罐车了,锈迹斑斑,槽车都不能用了,压在铁路轨道上还要给铁路交钱,花不来,于是就卖了。铁路上规定设备只有在铁路上二十年的运行期,从84年开始,到现在也过期了。省国资委还要求我去处理土地呢,解决职工的欠发工资问题,我们也正在想办法。该处理的设备一定要处理,不能放在那里占地方。当记者问杜焕光变卖设备的资金具体用在哪里时,杜焕光对记者说,设备变卖大概700--800万,都用在了解决职工的安置上,离退休职工的医疗费就解决了1671万。当记者再次追问详细情况时,杜焕光推托记者去找下面的人去了解。究竟下面的人指的是什么人不得而知。
职工代表刘某说,其实如果真正的为企业着想,实际上检修好的槽车可以当储罐使用,就能为企业节约上百万元的资金,同时也能解决中天公司烧碱的储存库问题!
职工数次上访 省国资委调查组出结果
自从盐化2004年1月8日进入破产程序后,直至2005年6月1日破产终结。但是,直到2006年7月职工一直没见到这个神秘的《方案》,在职工的一致强烈要求下董事长杜焕光才表示请示上级后公布。无奈之下,2009年2月10日,原盐化职工在人民网陆浩(甘肃省委书记)留言版上发帖子说,甘肃省原盐锅峡化工总厂2004依法破产,现更名为"中天公司",省政府从企业改制资金中拨付给原盐化职工4500万安置费被挪用,其中包含养老保险金1064.5万元,被现在的中天公司悉数挪用,几千万的设备被低价变卖,把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抵押物1240万元也同时非法低价处置。
2月12日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回复,让国资委调查处理。
3月25日职工再次留言,甘肃省盐锅峡化工总厂2004年依法破产,政府下拨4500万元安置费(其中含1065万社保金)被甘肃中天化工非法挪用,此事职工举报后,人民网于2009年2月10日刊登,此前2009年1月7日省委书记陆浩同志做了批示。
3月30日,甘肃省国资委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岀来了。根据省委书记陆浩在原盐锅峡化工厂部分职工上访信件上的批示精神,国资委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人员对信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做了认真的回复。
回复说,1999年经省政府同意盐化厂被省农垦公司下属甘肃亚盛集团兼并。兼并后,盐化厂亏损进一步加剧,生产处于半停产状态,严重资不抵债。为此,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和省农垦公司同意申请依法破产,2004年1月8日经永靖县法院公告破产,2005年6月1日破产终结。
在国资委的回复中尤其就职工的信访问题经过详细调查后给职工做了的答复,答复说:“盐化厂职工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违规使用省财政拨付4500万元破产补助资金的问题。据查,省财政厅分别于2006年4月和2007年7月派出检查组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省财政拨付的4500万元破产资金没有专款专用,除支付自谋职业人员安置费、拖欠医药费、破产清算费、学校移交费等合计957.16万元外,其余资金在银行多头开户,与重组公司的生产经营资金混同管理使用。
二、欠缴职工养老保险金的问题。据查,盐化厂破产时共欠缴职工养老保险金1064.05万元。根据省政府甘政办纪〔2004〕56号纪要精神,原盐化厂“欠缴的职工养老金经清算核实后作为个案报省政府研究处理”。两年来,省农垦公司和临夏州政府就此问题曾专题请示省政府,至今未果。
三、重组公司负责人不合法的问题。据查,盐化厂破产后重组的中天公司注册资本10358万元,其中:职工持股占92.5%,亚盛集团持股占7.5%。而中天公司现任董事长是由亚盛集团委派的,不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虽然,国资委的回复函中提到我们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座谈、个别谈话、查阅资料和走访了解等方式开展调查工作。一是召集会议,成立工作机构。2月17日,我们召集省农垦公司、亚盛集团和中天公司负责人开会,对职工上访反映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要求省农垦公司成立了“盐化厂职工信访问题调研工作组”。由省农垦公司副总经理李开斌任组长,亚盛集团董事长蔡海林任副组长,成员由省农垦公司、亚盛集团及省国资委有关负责同志组成。工作组主要负责原盐化厂职工信访问题的查处工作。
二是和职工代表谈话。2月中下旬,我们先后两次和职工代表座谈,听取他们的诉求,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对他们关心的破产补助资金、拖欠工资和养老保险金等问题,依据政策予以解答,以消除怨气、化解矛盾。
三是与有关部门沟通,查阅资料。根据职工上访信件的反映,我们分别到省监察厅、省财政厅了解情况,查阅了2007年10月省政府联合调查组的调查报告、2008年1月《甘肃省财政厅关于对原盐锅峡化工厂破产资金管理使用有关问题进行整改的通知》(甘财企〔2008〕5号)等文件资料,并就有关问题与省监察厅、省财政厅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沟通。
国资委的回复函中强调了针对盐化厂部分职工上访信件反映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处理意见及建议:
一是责成省农垦公司提出整改措施。根据盐化厂职工反映的问题,我们已责成省农垦公司、亚盛集团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限期整改。
二是责成省农垦公司做好矛盾排查工作,制订维稳预案。针对盐化厂遗留问题较多的现状,我们责成省农垦公司对盐化厂破产后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排查,制订维稳预案。同时,要求他们深入细致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确保稳定。
三是建议省政府将原盐化厂拖欠养老保险金作为个案予以核销。根据省政府甘政办纪【2004】56号纪要精神,我们要求省农垦公司再专题请示省政府,建议将原盐化厂拖欠养老保险金作为个案予以核销。
7月3日陆浩在网上回复说将尽快办理。
7月28日,事情看似出现了转机,农垦副总李开斌与亚盛老总蔡海林到盐化厂与职工维权代表谈话, 职工维权代表问农垦副总李开斌是代表谁来和代表谈话的,对方一会回答:是代表7.51的股份来的,一会又说代表上级来的,还说中天公司的班子烂的不能再烂了。
然后,农垦副总李开斌又说:“省国资委的调查报告是错的,已经向我们道歉了。”职工代表瞿某听后马上就给省国资委企改处王处长打电话求证,王处长答复:没有这回事。事后又向国资委马艾武主任求证,马主任说:“如果有人说过这句话,只能代表他自己,并不代表省国资委。”
于是,记者电话采访了省国资委负责人马艾武主任,马主任说,国资委的调查报告是真实的,已经形成了文件递交到了省长陆浩那里。这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了。
记者电话采访了现任中天党委书记曹林,曹书记说,个别人不遵守法律法规,被企业处理后就到处告状。我现在有病,就不要在给我打电话了。
是非功过,自有明镜高悬。
综上所述,原盐化厂职工强烈呼吁媒体记者来原盐锅峡化工厂进行正确的舆论监督导向。希望政府执法部门能够为现在的甘肃中天公司职工做主,对企业账目进行调查,甘肃省政府为原盐锅峡化工厂兼并后划拨的4500万元资金成了今天甘肃中天公司职工心中的硬结。
杜焕光接收记者电话采访的时候,明确的说,省政府审批的4500万,只到账了500万,根本不够企业改制的费用。
2009年11月4日,杜焕光于被董事会免去董事长职务,现为中天公司总经理。
近亿元的资金流失,导致原来全国辉煌的盐锅峡化工厂的如此败落,这让了解内情的人站在工厂大门前,不得不心痛的两眼流泪,一阵阵的不寒而栗。
甘肃省国资委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董事长杜焕光就是违规操作,这说明是非功过,自有明镜高悬。
甘肃中天公司的职工代表们对记者说,现在对于甘肃中天公司寄予了几个希望:
首先,希望与其相关的政府部门依法追究亚盛集团违反签订兼并协议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