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品油“低价贱卖”?
“低价贱卖”说源于对中国成品油出口结构以及贸易方式的不清,不攻自破。
文/ 王秀强
“中国石油企业出口海外成品油平均价格仅有2.4元/升”,一则短小精悍的消息近日在媒体疯传。一时间业内外哗然,公众在不知实情的前提下“一边倒”现象严重,纷纷指责石油企业低价贱卖成品油。
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再次被推到舆论的前沿。
“成品油出口价格2.4元/升”源于一位独立评论人的计算。该人士计算的数据来源为11月《商务周刊》的统计:今年1~8月,中国出口成品油1496万吨,出口额66.5亿美元,平均每吨444.5美元/吨,折合人民币3036元/吨。“汽油密度为0.739,1吨汽油大致等于1353升;柴油密度为0.86,1吨柴油大致等于1163升。折合1吨成品油约1258升,则平均出口价格为:3036/1258=2.4元/升。”上述评论人通过上述简单方法计算出成品油出口价格。
消息一出,中石化方面立即作出回应。“这样简单的计算方法毫无根据,中国公司不可能存在低价出口成品油的行为。”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人士回应称,“成品油出口价格不能简而化之,更不能简单乘除计算。只有清楚了解海关统计口径、成品油出口构成以及不同出口贸易方式,才能准确计算成品油出口价格。”
“低价贱卖”说不攻自破
细细揣度,不难发现上述计算方法难以为人信服。
最为明显的一点是,今年以来的成品油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和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出口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而这两种种贸易方式中方只收取加工费,而非成品油实际价格。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周若洪出面澄清说,海关按照货物进出口合同进行贸易数量和金额的统计,成品油出口数量包含来进料加工贸易数量,来料加工贸易合同签订的金额不是成品油出口价格,而是加工费,按海关统计的贸易金额除以数量算出的价格偏低。
一位从事海关进出口监管的人士证实了周若洪的观点。“统计是海关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无论是加工贸易、还是一般贸易均计入该商品出入关总额。如果仅仅依靠海关数据简单计算成品油出口价格,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海关总署统计报告显示,今年1~8月我国以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方式出口成品油860.6万吨,占同期我国成品油出口总量的57.5%;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623.7万吨,增长84.7%,占41.7%。上述两者合计占同期中国成品油出口总量的99.2%。
今年前三个季度成品油出口主要以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和加工贸易为主。前3季度,中国以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方式出口成品油968.6万吨,增长15.9%;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722.3万吨,增长91.4%。上述两者合计占同期中国成品油出口总量的99.2%。
显然,成品油一般贸易所占比例不足1%,也只有一般贸易才能准确反映出口成品油的实际价格水平。
除此之外,周若洪说按照海关统计的金额和数量计算出口价格为不含税价,而国内销售的成品油价格包含了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两者不具有可比性;海关统计的成品油不仅包含汽油、柴油、航空煤油,还包括价格比较低的石脑油、燃料油等油品,按此计算的价格与国内汽柴油价格没有可比性。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柴油出口296万吨,汽油出口262万吨,不足《商务周刊》的统计出口成品油1496万吨的一半。
由此可见,所谓“中国成品油遭贱卖”的说法不攻自破。
加工贸易放大出口量
成品油出口价格之所以备受关注,源于今年以来我国成品油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3季度我国出口成品油170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7.9%。其中,1~10月份汽油出口347万吨,同比增加131.3%,柴油出口361万吨,同比增加794.8%的高幅。
成品油出口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源于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的资源状况,另一方面则要归因于成品油加工贸易出口份额的增加。
2009年,商务部下发两大公司成品油加工贸易出口配额共900万吨,比去年增加130万吨,涨幅23.29%,其中柴油出口配额较去年暴增1277.5%。加工贸易配额的提高使得成品油出口量水涨船高。
今年1月和3月,商务部先后两次下发加工贸易配额。 1月商务部下发365万吨成品油加工贸易配额,3月底再次增加72万吨柴油配额。“商务部提高成品油加工贸易配额,原因在于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需求不振。加工贸易配额的增加能够刺激成品油出口,减少炼厂在国内的资源投放量,间接影响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严于龙说。
尽管加工贸易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与国家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宏观调控目标相悖,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部门对此项贸易并不看好。但在炼油企业看来,这是缓解生产压力的方式之一。
2009年,在国内成品油需求出现滑坡之时,国内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炼油企业,中海油惠州(1200万吨/年)、福建联合石化(800万吨/年)、独山子石化(400万吨/年)已经投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田春荣预计,今明两年国内建成投产的新增炼油能力估计可达5000余万吨/年,炼化企业急需寻找释放炼能的渠道。
“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可以充分利用炼油厂的剩余加工能力,提高装置的负荷,摊薄生产成本。加工以后的边角料,如果客户无须收回,炼厂还可以用于生产其他产品。而一旦将原油加工贸易全部取消,国内又无法提供充足的原料,就会造成大量加工能力闲置。”中石油抚顺石化人士告诉记者。
“国家对用于加工贸易的进口原油全额免税,炼油企业还能获取一定的加工费,显然原油加工贸易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式之一。每个炼厂都有最低的加工量,如果国内资源不足,低于最低加工量,那么炼厂将面临破产的风险。”上述人士说。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炼油利润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迫使美国、日本等炼厂减产。这些国家纷纷通过进口成品油的方式满足本国需求,为中国的加工贸易赢得了空间。与此同时,中国酝酿已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保证了炼油企业享有相对固定的利润率,中国的炼油企业更有能力去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成品油“低价贱卖”?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