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糊涂”其实也不容易


世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聪明,岂不知有时聪明亦被聪明误。世人都不希望自己糊涂,其实糊涂有时也并非不聪明。

糊涂大师郑板桥一句“难得糊涂”,不知扰乱了多少人平静的心境。难得糊涂,是很少糊涂?很难糊涂?还是难得糊涂?不同年龄和际遇境况的人理解都会各不相同,正象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心中就会有一千种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一样,“难得糊涂”在不同身份地位和年龄境况的人看来也是千差万别的。 

在我国历史上,如果说郑板桥是糊涂大师的话,那么远在春秋时期的老子则可以堪称糊涂学的祖师了。他曾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对一切事物都遵循“道”(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政治规律等)的原则去理解和认识,几乎达到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似糊涂而不糊涂、似聪明而非聪明的境界。在他看来,世间俗人都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晓他人或他人的秘密与事件的真相为聪明,而他却以自己的“昏昏闷闷”仿佛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明白当聪明。这在常人看来很难理解,难道老子真的智不如人吗?其实非也。他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敏若讷”。通过进一步深入内心,我们知道,老子所谓“智愚”和我们所认识的智愚是原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的。在老子的心目中,他是极力推崇以智藏拙、以拙隐智的。真正的智者,并不是那些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的人,而是那些看似木讷却又能够起而敏行的人。一句“大智若愚”真正道出了“智者”的真谛,只可惜这个道理却不是每一人都懂得的。

宋朝的大文豪苏轼想来大家也不陌生,若论起糊涂学来,他也可以说得上是糊涂学的一名大弟子。论聪明才智,他应该属于超乎常人的那一类了,可惜年轻时他对糊涂学的人生真谛参悟并不深透。在自己屡遭贬乏之后,他最终明白:所谓文学上的那点小聪明,在政治的大智慧面前显得是多么地苍白无力。在吃尽了迫害罢贬的苦头之后,他终于潜心参悟糊涂学的深奥哲理,写出了“众人生儿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吾儿愚且直,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慨叹诗句,为自作聪明者敲响了人生的警钟。

人生在世,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入糊涂难,由糊涂入聪明更难。问世间谁能真的做到“难得糊涂”呢?很多人对“难得糊涂”都表现得十分着迷,极力想参透其中的奥秘。有的人苦读经书想从中寻找其中隐含的真义,有的人苦读人物传记想从中吸取人生的教训,也有的人反复实践想从中找到处世的秘笈,结果往往都大不如人意,何也?其实道理很简单,真正的智慧隐藏在人们的心里,不在糊涂的技巧,真智者不糊涂。只要我们循着思想的轨迹进入人的“心”之深处去寻找答案,就一定能够知晓那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成功的真正原因了。

说到这里,我还想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在《列子·汤问》中有一篇《愚公移山》的文章,里面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愚公,一个是智叟。凡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一定会明白“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原因了。说愚公不愚是因为他明白,是因为愚公坚信自己的能力,认为只要太行、王屋二山不增高,他带领子子孙孙无穷尽地去挖山,总有一天能挖出一条通向山外的大道来。智叟之所以不智,是因为他只看到了愚公以渺小的人力投入,想挖走太行、王屋二山显得很自不量力。根本地表现就是:他既不相信愚公有这个能力,更不相信愚公有这个毅力,所以他才得出了“愚公移山至愚”的道理。如果仔细比较一下就明白了:愚公志向目标清清楚楚,他坚信子子孙孙持之以恒挖山是早晚一定能够把两座山挖走的;智叟之所以嘲笑愚公,是因为他没有真正了解愚公的坚定决心而已。在这里,实际上愚公就是那个揣着明白装糊涂、大智若愚的人,而智叟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貌似聪明、其实却是一个目光短浅揣着糊涂装明白的人。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明白,我们还可以找出另外一些貌似聪明实为愚蠢的例子来。比如《列子》中也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齐国人,在市场上看到别人家的一块金子,他在众目睽睽之下竟然抢了就跑,结果被官府抓到。在审讯他的时候,官府问他:“市场上这么多人,你怎敢光天化日之下抢人金子?”齐人坦然答道:“拿金子的时候,我只看见金子,哪里还看见有人!”“齐人攫金”的故事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人因为自私贪婪、唯利是图蒙蔽了自心,这才是人们由聪明而入糊涂的真正原因。

还有,我们同样也知道一则《自相矛盾》的寓言,在那个卖矛盾的人自诩自已的矛无坚不摧,自己的盾无坚能摧。结果,旁边有人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的质问,他就哑口无言了。试猜想一下,这个人的矛也许真的很锋利,这个人的盾也可能真的很坚固,他吹嘘自己的矛利盾坚,本也无可厚非。可错就错在他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面对同一群人犯了一个最低级的错误,那就是把天下人都当成了傻瓜看,结果却是自取其辱,最终被天下人都看成了傻瓜了,他除了在中国的语言史贡献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成语之外,同时也为百代后世留下了抹之不去的永久笑柄。

人生是个万花筒,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天有好生之德,上天生人其实早就为每个人事先安排好了位置,为每个都预留了发挥才能、贡献社会的空间。只不过上帝在安排人降世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给人们指出他到底在世间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具体的岗位在哪里而已。所以人一生下来,才觉得六神无主,不知所从,大声啼哭,显得十分恐惧。及人年龄稍长,开始通过学于书本启智、学于实践开慧、学于他人受益、学于外物探理,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和生存技能并开始寻找适应自己的位置。有的人学有所得,很快就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有的人学不深、悟不透,学不得门径,结果也只能碌碌一生。当然也有的人虽然学有其成,因囿于所处的时代环境,生不逢时或所遇非人,结果同样也终生怀才不遇、才能无法发挥而忧郁而亡。

在暮霭深沉的黄昏,立在旷世的郊野,面对满天星斗,不知有多少人曾经苦苦追寻属于自己的那颗启路明星。孔子说:“吾十五志于学,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孔子讲得很明白:人从出生到二十这二十年都是一个寻路的过程,二十到四十这二十年是勤奋创业的过程,及至四十以后,人生的酸甜苦辣咸、乐欢悲喜痛诸种滋味都尝尽了之后,才开始对人生进行反思,逐渐明白哪些是非吾所求,哪些是我求之不得,哪些纵使吾不思不争,照样也能属我所有。因此,人才有了真正的不惑之感。本着四十多年的参悟体验,加上前面所经历的波折种种,在以后的生活中,人开始逐渐矫正自己人生的航向,因而才能臻至五十知天命、六十随心所欲不愈矩的人生真境界。

说到“矩”字,其实指的就是一种规矩、尺度和规律,亦即老子所说的“道”,摸清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知道如何去思、如何去想、如何去行,人也就逐渐进入了由糊涂而入聪明的真境界。所谓“人生皆有度,失度必失误”,把握“矩、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由糊涂深入聪明的过程。其间道路,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真正参悟得透!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有一好友,此人智力极好,参悟力极强,不仅数理化精通,而且文史哲也十分了得,在心理学上也多有涉猎,当时做人做文做事,在我所在的班级里,他堪称无人能比。最后他考入了山东大学新闻系,第一年就担任了系学生会干部,并且以一个农村家庭出身的农民之子,在第一学期就找到了一名如花似玉且还是一位副省级高干的女儿做恋人。同学羡慕不已,老师器重有加。可以说,在他面前展现的是一片光明的坦途。为此他也曾沾沾自喜,自以为自己聪慧高人一等,处处爱出风头,常视人若无物,有飘飘然之态,对别人见解也常常嗤之以鼻。后来却因一件小事与人口角争斗,把一名颇有家庭背景的学生打伤而遭受学校记过处分。在分配时那个遭他打的同学告了他一状,结果他毕业仍被分回了原籍,女朋友也告吹了。后来听朋友讲,他在家乡的一所中学里默默无闻地担任着一个普通教师的角色,曾几度意志消沉,苦闷渡日,后来如何却鲜有所闻了。从我同学的这个事例中,折射出一个浅显的道理:人生际遇,有时翻手覆手之间亦可两重天也。

仔细想来,我这名同学聪明吗?肯定是聪明,但他同样象苏轼一样,亦终被聪明误了一生。其中关键因素就在于他没能很好地把握住“矩”和“度”的关系,忘却了古人“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古训,让自己的人生走上了一条始终也不得回归的弯路。伤也,痛也,智非所智也,愚也真愚也!

以上所述,聪明与糊涂,实也非常难以把握,所谓聪明一时,糊涂一世也。真聪明不糊涂,真糊涂不聪明,聪明糊涂就在一念之间,一心之间。世间有人以文聪犯糊涂,有人以贪聪犯糊涂,有人以自以为聪明犯糊涂,也有人以“小不忍”犯糊涂,其实这些都不是真聪明。真聪明要为心设访,真聪明要以理控智,真聪明要以不贪保身,真聪明要以装糊涂做盾牌。处世做到识人于先,忍耐于前,凡事以不争守道,循事理探路,知其当行而行,知其不当行而不为,或许这样也就做到真聪明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