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关中巡访的几点感受


  在建国60周年之际,有幸随省上的巡访团一行先后到宝鸡、咸阳巡访。在短短5天时间里,先后巡访8个县区近30个参观点,参加巡访座谈会两次,累计行程约1200公里,巡访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其行程不可谓不密集,其内容不可谓不全面,其感受不可谓不深刻,谨以片语记之。

  宝鸡——一个工业城市的强市历程

  宝鸡是西部工业重镇,是陕西第二大城市。提起宝鸡,一般的说法是,宝鸡是一个因铁路而兴、因工业而兴的城市。如果没有陇海铁路的修通、如果没有“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大量的工业项目落地,也许今天的宝鸡就无法存在,也许宝鸡市的政治经济中心还在传统的西府治地――凤翔。我于2006年至2008年在宝鸡市的陈仓区挂职锻炼,也算半个宝鸡人了,但这次的巡访让我对宝鸡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真正的工业大市。这次巡访期间,参观了宝鸡石油钢管、宝鸡铁路桥梁和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均是各自行业的领军式企业。特别是宝鸡石油钢管,即将迈入百亿企业行例,一派现代化大企业的气息,让人充分感受到了宝鸡工业大市的魅力。目前,宝鸡过百亿的企业已有1个,全国500强企业2个,过50亿的企业3个,上市企业5个,超30亿企业7个,载重汽车产销量全国第二,钛材生产能力占全国的85%,数控机床和精密磨床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市上提出,用3-5年时间打造5-8户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8-10户过50亿元的企业,如果这一目标顺利实现,宝鸡的工业优势将更加突出,工业强市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难忘的山水城市。从繁华喧闹的西安走出来,在“两条林带,一片水面,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宝鸡做短暂的停留总是让人难忘。宝鸡三面环山,渭河从中流过,森林植被极好,已是天然的良好人居环境,但更为可贵的是,宝鸡以此为基础,不懈追求,精益求精,先后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一步一步地向两个最佳(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佳投资环境)扎实迈进,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典范。

  难得的和谐城市。以工业立市的宝鸡在全力做大工业的同时,把民生放在了执政理念的重要位置,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农村新型养老、被征地农民养老、城镇居民和少年儿童医疗保险、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健全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成为全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农村养老保险的“宝鸡模式”在全国推广。2008年宝鸡民生八大工程投资达到创纪录的32.4亿元,广大的城乡居民真真正正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巨大成果。

  对宝鸡更好发展的思考。与强大的工业相比,宝鸡的旅游服务业相对偏弱;与发达的城市经济相比,宝鸡的县域经济相对偏弱。壮大旅游业和县域经济是宝鸡的软肋,也是宝鸡的发展潜力所在。就旅游业来看,宝鸡有三大王牌:一是以炎帝故里和周秦文化发祥地为标志的历史人文牌,二是以太白山为标志的秦岭自然风光牌,三是以法门寺为标志的宗教文化牌。三大王牌均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深的开掘空间,潜力很大。就县域经济来看,9个县有5个在山区,2个人口在10万以下,市区的陈仓区还有13万贫困人口,这些都与宝鸡的大城市发展不相协调,如何解决“市强县弱”的问题应有大战略。总体看,山区县应立足资源禀赋,培植优势特色产业,进而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如太白的高山蔬菜、凤县的旅游业、麟游的煤化工等。川原县应围绕宝鸡大工业发展,积极发展承载和配套产业,以园区经济为主要载体,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如岐山以蔡家坡为中心的汽配产业园,凤翔以金属、白酒等为主的工业园区等。

  咸阳——一个千年帝都的青春之旅

  咸阳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都城,又在其后长达千年的时间成为各个封建王朝的京畿重地,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帝都”。我的家乡在兴平市,属于咸阳,以家乡人的身份从全省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咸阳的发展,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特别是这次在咸阳巡访的两天半间,竟走马观花地看了咸阳6个县区,大量的新项目、新典型使我对咸阳的认识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定位。

  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说咸阳有多种概念,但若从实际发展数据看来,咸阳是确确实实的农业大市。有众多的头衔来印证着农业大市的辉煌,西北地区最大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农牧渔业总产值、蔬菜产量、奶牛存栏等多项指标全省第一。泾阳是全省第一奶业大县,北五县苹果产业规模在全省领先,兴平的生猪产业居全省前列,三原的优质粮生产在全省有重要位置。以粮、果、畜、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为支柱的全市农业强势发展,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11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36元的12%。

  正在兴起的工业新区。传统的咸阳工业以电子信息和纺织业为支撑,但纺织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不景气;以咸阳彩虹为主要力量的电子信息工业则面临着从传统显像管生产向新式平板显像材料生产的艰难转型;虽享有医药城的光环,但505已趋于消沉,步长则在向咸阳以外转移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咸阳的工业其实在靠兴平的军工业、北部县区的煤炭工业和以农业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这样的工业基础,自然无法与西安、宝鸡相比,就是与新兴的陕北能化区也无法相比。但这次的咸阳之行让我改变了这一传统认识,新兴的能源重化工产业,使咸阳的工业腰杆正在硬朗起来,彬长的煤化工与新型能源、渭城的光伏产业和石化重工基地,让人看到了古老的咸阳大地重在掀起新的工业革命,这就像是一个千年帝都的青春之旅。

  风光无限的西咸一体。与宝鸡的山城不同,咸阳地势平缓,南巡渭河,北揽峻山,城市发展空间巨大,因而也就成为拥挤不堪的西安的理想扩张之地。这次我感受深刻的是,咸阳人对于西咸一体化进程的博大胸怀,他们摒弃了传统的“守土有责”的地域行政思维,以主动的、大方的姿态向西安伸出了热情的双手,以一体化的思维规划咸阳未来的发展,并积极付诸实施,渭河北岸的能源化工新区建设、多条连接西安路桥的开通,让大家感受到了咸阳的真诚和实在。不管怎样,西咸一体的大势已不可改变,西安咸阳融合为一体的西北第一大城市群正在兴起,这将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城市版图变迁,并成为不久的将来推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变数。

  对家乡发展的几点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目前咸阳的农业比重过高,占国民经济的2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倍,在关中6个市区中是最高的,而一个成熟的经济体,其农业比重是很低的。因而,要加速推动农业主导产业的产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二是加速推进重度工业化进程。目前咸阳工业质地总体偏轻,特别是咸阳周边,以能源重化工为契机,加快咸阳的工业化迫在眉睫。三是要努力增强传统农业县区的发展活力。在彬长旬等县区依靠能源化工产业有效提升县域经济和财政实力的同时,传统的农业县区财政困难,发展艰难,必须加快培育县域支柱产业,走出“民富县穷”的怪圈,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途经县区——一场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探索

  在短短的5天时间里,巡访8个县区,的确是走马观花,但短暂的印象与传统的记忆相结合,依然可以为途经县区描绘出一幅大致的画像。

  凤县——千年古凤州的艰难转身。因交通路线的变迁对一个地域的发展形成重大的负面影响在全国已有先例,新疆的达坂城即是这样,在高速路修通后,达坂城姑娘的美妙传说并不能留住人们匆匆而过的脚步,达坂城于是衰落了。而在省内,宜君也是这样,当铜黄高速修通的时候,宜君人的好运也就基本结束了,用当地人的话说,他们被撂在了“二梁上”,而且是真正的宜君梁。现在,这一现象又在向凤县转移,自姜眉路修通后,途经凤县的车辆明显少了,西汉高速通车,凤县的情况继续恶化,车水马龙的场景逐渐成为往昔的美好回忆,而县城的另一支柱产业金属冶炼也受到金融危机明显的影响。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不引起一个县政执宰者的深深忧虑。亚洲第一高喷泉、汉改羌、人造月亮、旅游专列,一时间,凤县不断的站在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一个山区县,注定缺乏川原县区应有的地理区位优势,也缺乏承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庞大资源,把大好的秦岭风光利用起来,培育新兴的旅游产业,是一条可以积极探索的发展新路,我是在为这样的转型鼓与呼,尽管这一转型必将经历一个痛苦而艰难的过程。

  彬长旬——渭北旱原的工业反哺之路。彬长旬,即彬县、长武县、旬邑县,加上永寿县、淳化县,是人们俗称的咸阳北五县,过去一直是贫困的象征,但近年却似换了风水一般,县域经济异军突起,特别是彬长旬,经济总量大跨越,并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旬邑更成为全国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没有经济基础,新农村建设是难以为继的,彬长旬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县域经济从传统的煤炭生产向新型煤化工及能源转型,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大跨越,进而实现工业的反哺。以彬县为例,自2005年以来,县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开始了翻跟头式的增长,几年下来,增速第一自不必说,地方财政一下成为全市最好,在这样的情况,传统的贫困县区完全有了反哺农业农村的底气。而且,未来几年的情况还会让人继续吃惊,大量的煤电一体化项目和能化项目会让这些传统的贫困县区继续高歌猛进。再过几年,或许人们对北五县的传统印象将彻底改变。

  泾阳——传统农业县区的奋力突破。自1994年分税以来,传统的农业大县一下子成为财政穷县,多年为发工资而苦苦挣扎。近年情况有所好转,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怎样走出“民富县穷”的怪圈,是传统农业县区面临的重大课题。泾阳可以说是关中传统农业县区的基本缩影,尽管粮、菜、畜生产在全省赫赫有名,农民不敢说富裕,起码也相当殷实,但县域经济和财政的实力确实相当有限,不管怎么说,在一亩地上种出来的产值与在一亩地上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值相差甚远。有研究表明,对于大部分的西部地区来讲,依托资源禀赋,做大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化路径,泾阳显然是这一理论的忠实实践者。光明、张裕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入驻,加上北部石灰石资源的开发,泾阳逐步走上了强县富民的良性县域经济发展轨道,这对传统农业县区有着重要的典型引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