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声演员火了,但不是因为相声和影视剧。真的是没办法,人要红挡都挡不住。近日红得一塌糊涂甚至有些晕头转向的侯耀华还没有从“遗产门”事件中回过神来,又深陷“代言门”。11月1日,中国广告协会点名通报侯耀华代言的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10项广告,均未经行政许可部门批准,均使用演员做主持,均使用专家、患者、消费者的名义、形象做证明,均含有其他违法内容。消息一出,沸沸扬扬的“侯门遗产纠纷”还未解决,侯耀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舆论轰炸。
侯耀华事件人神共愤,同样在楼市中也引发了一场另类思考。
专家昧良心代言楼市
楼市上总不缺那样一批有着身份的专家学者,他们是高学历,他们甚至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者,也就是说有一条是至关重要的,他一定是有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这正如侯耀华一样,凭着自己多年在娱乐圈混迹江湖创下的好名声为多家违法广告代言,说他一点不考虑广告的真伪那是冤枉人,但估计他被滚滚如潮的代言费打懵了。虽然事后他坦承自己并非专家,因而难以辨别真伪,但从他在广告中的表演,俨然一副专家的样子,这才叫支持他的消费者上当受骗。
楼市中有许多人冒充专家为楼市代言把脉,其实说严重点大有促销员的感觉,另外还有一批不同于侯耀华的专家,他们不像侯耀华是伪专家,其实他们应该算得上是真专家,但是利益驱使早就让他们丧失了道德底线。他们凭借自己的高帽到处游说,甚至不顾一切的很明显的倾向于商家。其中潜规则自然不言自明。各类专家们,因论调足够新颖、大胆,屡屡挑战着公众的认知底线,引来网友一边倒的“拍砖”,成为“伪学者”、“砖”家。
网友们认为,房产商打烟雾弹、摆迷魂阵、做虚假广告,专家帮着他们忽悠大众,这种行为才是名副其实的“反人类”。地产大佬作为房地产开发商,大呼“只有房地产才能救中国”,是商人利益驱动使然。但是,专家拿的是纳税人的钱,为什么跟他们一个鼻孔里出气呢?
叫我说是看谁给的钱多吧!与“资本”的紧密相连,让一部分人顶着学者、专家的头衔,却因“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没有了起码的道义担当,倒在权力和金钱的石榴裙下,成为“御用一族”,已无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可言。
专家找不到支点
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谩骂,以及网民强烈要求他出来道歉的声音,侯耀华一脸茫然地说:“我要向谁道歉?如果要道歉,也是向因为这个事件受害的消费者道歉,而且道歉的不应该只是我一个。”
他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是他不明白自己走到今天是谁在支持。是喜欢他的观众和朋友。虽然严格意义上买他代言产品的只是一部分,但是他伤害的岂止是这一部分人?他伤害的是全国人民。难道他意识不到吗?
在大大小小的官方或非民间论坛上,或衣冠楚楚、或不修边幅的经济学家频繁出现,纵论经济走向、把脉市场动态。和演艺界的明星一样,在邀请方、中介机构、经济学家之间,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而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
侯耀华和这些人缺少的是社会责任感。专家学者的公共良知、社会责任,是由其身份、地位以及社会影响所决定的,他们有可能作为政府智囊团的一份子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形成。因此,他们虽然有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的权利,但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个不代表人民的智囊团如何影响代表人民的政府的决策方向?
敢做不敢当还玩深沉
自11月1日中国广告协会将侯耀华现身的10则虚假广告作为典型曝光批评之后,再度身陷新闻舆论风口浪尖上的侯耀华,面对媒体却一直保持“不表态、不道歉、记不清”的“三不政策”,三缄其口。甚至自己的代理律师还不断与媒体周旋。侯耀华一直坚称自己并没有资格审查商品真伪,言外之意还是推脱责任。
近日,有媒体报道李泽楷旗下的盈大地产于2006年购得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4号地后,又在2009年8月将其转卖给瑞安建业,是典型“囤地”行为。香港盈大地产相关负责人李小姐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囤地”说其实是误会。
被人逮了个正着的侯耀华和李泽楷非但不承认还在玩赖,两人的回答还都挺雷人,真不知道侯宝林大师和李嘉诚看了该做何感想。
楼市有多少侯耀华正在胡来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