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最终还是辞职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许多媒体圈的人,特别是财经媒体圈的人已经不感到意外,之前胡舒立和杂志所有者,对于办刊理念方面产生了分歧,在屡受领导层掣肘的时刻,离开肯定是胡舒立的最好选择。
从2008年开始,胡舒立似乎开始注重网络的业务,我不知道是不是华尔街日报给她的启示,但是从财经最初的形式,到很多网站细节,还是可以看出,财经网在吸收华尔街日报的风格和模式。做网媒往往会对纸媒构成很大的冲击,对于许多纸媒的管理者而言,网媒的利润少,先期投入财力大,因此总会感觉原来成功纸媒中的一部分精气神在创建网媒后被网媒源源不断的吸收。我不知道财经的所有人是不是也在反对胡舒立对于网媒的倾注。
如果事实真是这样,那么他们真的错了,网络时代孕育的网络公民,他们更加愿意与媒体产生互动,而不是单纯的从媒体一方接纳信息,因此对于未来而言,网媒肯定会更加符合互联网民众的阅读习惯。如果一个媒体缺乏一个网络媒体平台,那么在未来的竞争中,其影响力肯定会逐步消退,至少近几年《三联生活周刊》和《新周刊》都缺乏自己成熟的网络平台,让原本两本很出色的杂志,在培养新的读者群方面显得力道不足。或者说如果这两本杂志能够很好的抓住网络平台,其实其媒体的品牌价值还是可以获得很大程度的提升的。还好《新周刊》最新改版的网站效果要比以前好多了,相信这对其品牌价值的传播将起到不小的作用。
还有一个传言说,胡舒立离开是因为财经的所属者不希望《财经》杂志现在越轨开始关注社会话题,而是仍然保持以前那种只关注于财经市场的专业视角。毕竟经常性的越轨,有可能会触及杂志的生死存亡,如同游走在高楼的围墙上一样,虽然高瞻远瞩,但是如果不行来阵强风,就会出现危及生命的事件。
这估计是许多在中国做媒体的媒体心中的苦。
其实媒体在一个国家中最好状态时具有多样性,如同这个社会中有不同意见形形色色的人一样。而一旦媒体或者个人批评的自由受到了某种阻碍或者剥夺,走向专制的第一步就迈出了。
在一个又一个人民的自由被压制的法西斯、纳粹和集权主义国家,首先要采取的步骤总有一个是粉碎独立的新闻界。
阿道夫·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说:
它不应当让自己被所谓“新闻出版自由”的夸耀所误导,不应当受人引诱不去履行它的职责,将民族所需要的和对民族有益的食物放在它面前。国家应当以无情的手段教育人民来保障自身。
还好我们现在在改变,至少CCTV的新闻频道最近在打小鬼方面做的不错。我们期望的不多,只是希望在别人踩我们的时候,我们有权利喊一声“很痛”!仅是一声呐喊的权利而已。
胡舒立出走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