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可:一切都等于零?


  不认可:一切都等于零?

  

  但凡天下万物,其生老病死,皆符合阴阳之道,自然之律。凡冲气平和,阴阳两气平衡者,其生命久远,反之,则相反。人也不例外,其生老病死,也难以背离阴阳之道,自然之律。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乃万物之灵,“善假于物”也。不仅能够识别阴阳,而且能够利用阴阳之道,驱动阴阳变化,从而达到调解阴阳之目的。

  好了,抽象太多,难以理解,说点具体的。譬如,求爱,对方认可,则得爱情,否则,等于零。又如,购物,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双方认可,即刻成交,否则拜拜,还是等于零。为了便于解释,不妨把主动方设定为“阳”,被动方设定为“阴”,显然,决定这个阴阳胜负的关键因素就是涉及这个“阴阳”的人的全体集合,也就是“冲”。设想阴阳全体人员全部站在一条直线段上,为了到达中心目标,阴阳两个集团突然发生了逆向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形成了一个美妙的阴阳太极图,那条衡量阴阳标准的S形分界线——“冲”,成了阴阳平衡与否的决定因素。回到爱情问题,“阳”根据心目中的爱情标准(冲),向“阴”发出求爱信号,“阴”也根据心目中的爱情标准(冲),与“阳”进行比较鉴别,决定行动方向。如果比较后满意,向阳发出“认可”信号,否则,发出“不认可”信号。

  案例分析一:一支笔李君之无奈

  李君是一个写作高手,几年前被某单位调到办公室当副主任,在单位上是无人能及,写作方面,领导、群众非常满意,为人处事方面,也是样样得体。又几年过去了,办公室主任出现了空缺,李君认为非己莫属,可是领导不这样看,领导说,如果提拨了李君,那谁来写作,于是被提拨的是另一个没有任何贡献的人,但关键是领导认可,用人当以德为先嘛。一连几次都如此,李君似乎发现了什么,感觉自己不能提拨,原来是因为自己太能写的缘故,真是一个悲剧。自从那刻起,他的文章就不再是那么的好了,甚至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以为这样,他就可以被提拨,可领导认为,李君真是老了,以前从不犯的错误,现在多了,写的东西也大不如前了。不巧,单位效益不好,需要裁员,于是李君被裁了,可李君不服,领导说,办公室就你一人有才能,其他人下了岗,吃什么?而你不同,下了岗很快就会找到工作。李君是一个好面子的人,听到领导认可他独自一人有才,也就满足了,如果不下岗,不是跟他们一样的无才吗?于是他接受了下岗。

  点评:李君的无奈,说明了制度建设是多么的重要。在没有了制度和监督的条件下,李君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一个领导人的手中。李君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只有在需要的时候,领导才认可,在不需要的时候,领导是不认可的。

  案例分析二:一面旗陈君的悲哀

  陈君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人才。在他的几十年工作生涯中,他从事过许多行业工作,每到一处,他都是用心做事,用情做人,经常被上级部门抽调去工作,时常被各地请去讲课,他干一行爱一行,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各类奖项更是多不胜举。几年前,被某单位领导看重,挖来某个科室任科长,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但凭着他的学习能力,很快进入了角色。并很快成为全省赫赫有名的旗帜,领导在许多场合都说,他是单位的一面旗帜,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学习他那种用心做事,用情做人,乐于学习的精神。两年后,单位提拨副处级干部,没他的份,因为他任职期限不够。后来他的任职期限够了,可是条件也变了,他超龄了。再后来,选举一个非领导职务的副处级干部,不讲年龄了,需要投票决定胜负,这时的陈君依然还是那个陈君,所不同的是,领导不认可,奇怪的是,平时认可他的中层干部也不认可他了,于是他落选了。好在陈君早已习惯了,超然了,内心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他认为别人的不足正是自己存在的价值。陈君的悲哀让很多人感到很吃惊:一个品学兼优的省级劳动模范,竟不能享受到副处级待遇!

  点评:陈君的悲哀,说明了一个单位的正气是何等的重要。如果一个单位连奖勤罚懒都做不到,这个单位还会长久吗?陈君的成就,同样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只有在需要的时候,领导及其追随者才会认可,在不需要的时候,领导及其追随者是不认可的。

  人类所追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几千年来,几乎都成了掌权者的评判标准,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玩弄政治之术,大施阴阳大法,随时调整有利于自己的规则,让谁阴谁就得阴,让谁阳谁就得阳。正因为这些人的阴阳大法使用得好,所以,才会有“一支笔李君之无奈”和“一面旗陈君的悲哀”。他们每天都把追随者培养成领导,让其当权,为君、为贵;把非追随者制造成悲剧,让其为奴,为牛、为马。美其名曰:“才尽其用”。

  对于李君和陈君来说,是个人问题,再大的事也是小事,对于造成“李君之无奈和陈君的悲哀”的制度和领导来说,是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李君的追求带着悲哀,陈君的超然带着无奈。常说世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此话谬也。千里马常有,伯乐也常有,只是伯乐常把千里马当驽马使用而已。听说钱学森曾对前来看望自己的温总理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60多年过去了,中国没有培养出几个象样的科学家?”温家宝为了寻找答案,召集数名大学教授和专家座谈,仍然未果,又亲自到一中学认真听课一上午,并小心翼翼的进行了点评,似乎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愿总理能够顺利找到这个答案,让那些千里马不要再“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之”。

  声明:文中案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对号入座。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九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