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重阳节


   再谈重阳节      

  谈到重阳节,人们就会想起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会不会是因此而来呢?最近,我初涉博大精深的《易经》,才知道九月初九日为何叫重阳节。上古伏羲氏把宇宙万物把归结于“阴”与“阳”两极,例如数字“1”为阳,“2”为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因为九月九日的月日都是单数“9”,都是阳,所以九月九日就有双重“阳”,重阳节就因此而来。我说到这,朋友可能会问:是不是有重阴日呢?我说有(这是本人的理解,没有其他任何依据。你认同就是,不认同就不是),那就是六月六日。如果说万事万物都喜欢向“阳”,因为“阳”象征光明、美丽、幸福……但也不可避免要经历“阴”。如果说“重阳日”是一个无尚光明的日子,那么“重阴日”是不是一个非常阴霾的日子呢?我的理解是。如果你看过关汉卿的《窦娥冤》就知道了,为什么六月六日会下“黑雪”呢?所以我认为六月六日就是一个极阴日。在上QQ时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有人取网名为“六月雪”,她(他)八九不离十觉得自己是好冤的。如果你是一个好心人“阳”,就可以去帮助这位够“阴”的朋友。《易经》把真实的、近处的……叫做阳,把虚假的、远处的叫做阴。用《易经》思想去思考问题真是够神的。如“阳离不开阴,阴离不开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柔有刚,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等等,所以,我们在重阳日去思念故人“阴”(远处的朋友、亲人,甚至远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和朋友)。其实,一年之中应该还有重阳日,例如七月七日,五月五日,三月三日,一月一月,这些日子都是双重阳,其中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七夕——中国的情人节);五月五日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端阳节);一月一日是一年之首,寓一年兴旺发达;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日”,是古人出门踏青的日子,也是去年男女在野外相会,表达爱意的好时机。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 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九月九日是最特殊的重阳,因为“九”是数字中最大的阳,重九就是至高无尚的阳,我国把重阳节命名为“老年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阴盛阳衰”的老年人的深厚情怀,祈求他们“阴阳平衡”健康长寿。

  金秋九月胜春光,愿活着的老人们更加神采奕奕,祝重阳节快乐,健康长寿,但得艳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也愿先辈拥有一个美好快乐的节日,秋风徐徐,重阳九九,奉上香醇的菊酒,敬给父亲与先辈们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