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新解


 

劳动价值论新解
现在中学生都知道牛顿三定律,而且物理学定律是普遍适用的,如果我们把牛顿三定律应用于经济学研究,将会得到非常有趣的结论。
一、牛顿三定律
为了更好地把牛顿三定律应用于经济学领域,我们先复习一下牛顿三定律的内容。
1.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受到合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合外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
    3.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牛顿三定律明确了:
1、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运动速度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
2、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因为加速度是描写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所以力是和加速度相联系的,而不是和速度相联系的。
3、定量描述了力作用的效果,定量地量度了物体的惯性大小。它是矢量式,并且是瞬时关系。
    4、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会产生加速度,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速度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和物体本身的运动状态有关的。必须注意的是,是合外力,而不是单一的力。
5、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力体现的。并且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必有反作用力。它们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没有主次、先后之分,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7、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可能抵消。
8、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可以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传递(固体传递力,液体、气体传递压强)。
二、劳动价值论
复习了牛顿三定律,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首先,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类的劳动实现的,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墨子•非乐上》说:“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跨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禽兽靠自然生活,人靠劳动生活,这就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
其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作用是相互的,人类社会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界,产生了人化的自然——劳动产品,而且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而自然界通过人化的自然——劳动产品供人们消费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再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是合力而不是单一的力,人类的劳动是社会劳动而不是某一个人孤立的劳动,任何产品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第四,人与人之间的作用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流通来进行,从而使人类劳动变成了空间上分布广泛、时间上相互连续的过程。
第五,经济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则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就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两种相反的作用,生产大于消费,就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等于消费,人类社会就会平稳地保持原有状态,生产小于消费,人类社会就会陷入贫困状态。
由于物理学定律适用于所有领域,如果把牛顿三定律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就会很自然的得到以下四个规律。
1.劳动创造价值规律
内容:任何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没有劳动,人类社会将保持动物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存在都将是不可能的。它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对应。
    2.社会劳动规律
内容:人类的劳动是社会劳动而不是孤立的劳动,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合力而不是单一的力,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生产与消费的差)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增长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与社会发展的惯性(存量资产)成反比。它与牛顿第二定律相对应。
    3.等价交换定律
内容:两个商品之间的交换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是等价交换。它与牛顿第三定律相对应。
4. 按劳分配规律
内容:在任何社会里,社会都按照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来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它是上述三规律在消费品分配领域的合理运用。
上述四规律明确了:
1、社会都有维持静止和稳定的趋势,因此社会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存量资产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这就确定了经济学研究中均衡分析的基础,它与物理学研究中的平衡分析一致。
2、劳动是社会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劳动改变了社会的运动状态。因为增长速度是描写社会运动状态的变化,所以劳动是和增长速度相联系的,而不是和存量资产相联系的。
3、定量描述了劳动作用的效果,定量地量度了社会的惯性(存量资产)大小。它是矢量式,并且是瞬时关系。这就形成了会计学上借贷记账法的价值客观性基础[1]
    4、社会受到的合外力会产生增长速度,可能使社会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和社会本身的存量资产有关的。这就形成了经济学上关于经济增长、利润、利润率的研究。而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生产与消费的差)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则说明了生产决定论和消费决定论都是错误的。也很好地解释了我国五、六十年代,虽然人们对生产与消费都不满意,但社会却飞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的观察事实,也很好地说明了“成由勤俭败由奢”道理。
必须注意的是,是合外力,而不是单一的力。这就说明了重农学派和中国古代关于只有农业才创造价值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只有工人才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观点是错误的。
5、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劳动体现的。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
6、由于力可以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传递(固体传递力,液体、气体传递压强),因而劳动产品可以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而劳动产品的等价交换则使得生产、消费变成了一个空间上分布广泛、时间上相互连续的过程,从而使得我们可以进行生产、消费过程的研究,如会计学、金融学是从价值形态对生产、消费过程进行记录和研究,生产组织管理学、工业工程、国民经济管理学是从时间、空间上对生产、消费过程进行研究,制度经济学、制造工艺学是对生产、消费过程本身的研究等等。
7、与液体、气体传递压强且压力与面积、压强成正比一样,政府、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科技知识工作者都提供劳动的环境,他们的作用与其管理幅度及工作量成正比。这就使政府按照确定的税率征税,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科技知识工作者按照其管理幅度获取报酬有了客观依据。
三、结论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经济学是一个力学体系,是一门统一的学科,它具有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像现在我们把经济学分为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完全错误的,而劳动价值论则是经济学的基础,它使经济学具有了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1]参见本人文章《试论价值的客观性假定》。
劳动价值论新解
现在中学生都知道牛顿三定律,而且物理学定律是普遍适用的,如果我们把牛顿三定律应用于经济学研究,将会得到非常有趣的结论。
一、牛顿三定律
为了更好地把牛顿三定律应用于经济学领域,我们先复习一下牛顿三定律的内容。
1.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受到合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合外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
    3.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牛顿三定律明确了:
1、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运动速度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
2、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因为加速度是描写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所以力是和加速度相联系的,而不是和速度相联系的。
3、定量描述了力作用的效果,定量地量度了物体的惯性大小。它是矢量式,并且是瞬时关系。
    4、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会产生加速度,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速度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和物体本身的运动状态有关的。必须注意的是,是合外力,而不是单一的力。
5、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力体现的。并且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必有反作用力。它们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没有主次、先后之分,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7、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可能抵消。
8、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可以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传递(固体传递力,液体、气体传递压强)。
二、劳动价值论
复习了牛顿三定律,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首先,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类的劳动实现的,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墨子•非乐上》说:“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跨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禽兽靠自然生活,人靠劳动生活,这就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
其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作用是相互的,人类社会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界,产生了人化的自然——劳动产品,而且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而自然界通过人化的自然——劳动产品供人们消费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再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是合力而不是单一的力,人类的劳动是社会劳动而不是某一个人孤立的劳动,任何产品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第四,人与人之间的作用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流通来进行,从而使人类劳动变成了空间上分布广泛、时间上相互连续的过程。
第五,经济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则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就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两种相反的作用,生产大于消费,就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等于消费,人类社会就会平稳地保持原有状态,生产小于消费,人类社会就会陷入贫困状态。
由于物理学定律适用于所有领域,如果把牛顿三定律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就会很自然的得到以下四个规律。
1.劳动创造价值规律
内容:任何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没有劳动,人类社会将保持动物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存在都将是不可能的。它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对应。
    2.社会劳动规律
内容:人类的劳动是社会劳动而不是孤立的劳动,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合力而不是单一的力,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生产与消费的差)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增长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与社会发展的惯性(存量资产)成反比。它与牛顿第二定律相对应。
    3.等价交换定律
内容:两个商品之间的交换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是等价交换。它与牛顿第三定律相对应。
4. 按劳分配规律
内容:在任何社会里,社会都按照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来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它是上述三规律在消费品分配领域的合理运用。
上述四规律明确了:
1、社会都有维持静止和稳定的趋势,因此社会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存量资产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这就确定了经济学研究中均衡分析的基础,它与物理学研究中的平衡分析一致。
2、劳动是社会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劳动改变了社会的运动状态。因为增长速度是描写社会运动状态的变化,所以劳动是和增长速度相联系的,而不是和存量资产相联系的。
3、定量描述了劳动作用的效果,定量地量度了社会的惯性(存量资产)大小。它是矢量式,并且是瞬时关系。这就形成了会计学上借贷记账法的价值客观性基础[1]
    4、社会受到的合外力会产生增长速度,可能使社会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和社会本身的存量资产有关的。这就形成了经济学上关于经济增长、利润、利润率的研究。而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生产与消费的差)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则说明了生产决定论和消费决定论都是错误的。也很好地解释了我国五、六十年代,虽然人们对生产与消费都不满意,但社会却飞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的观察事实,也很好地说明了“成由勤俭败由奢”道理。
必须注意的是,是合外力,而不是单一的力。这就说明了重农学派和中国古代关于只有农业才创造价值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只有工人才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观点是错误的。
5、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劳动体现的。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
6、由于力可以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传递(固体传递力,液体、气体传递压强),因而劳动产品可以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而劳动产品的等价交换则使得生产、消费变成了一个空间上分布广泛、时间上相互连续的过程,从而使得我们可以进行生产、消费过程的研究,如会计学、金融学是从价值形态对生产、消费过程进行记录和研究,生产组织管理学、工业工程、国民经济管理学是从时间、空间上对生产、消费过程进行研究,制度经济学、制造工艺学是对生产、消费过程本身的研究等等。
7、与液体、气体传递压强且压力与面积、压强成正比一样,政府、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科技知识工作者都提供劳动的环境,他们的作用与其管理幅度及工作量成正比。这就使政府按照确定的税率征税,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科技知识工作者按照其管理幅度获取报酬有了客观依据。
三、结论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经济学是一个力学体系,是一门统一的学科,它具有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像现在我们把经济学分为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完全错误的,而劳动价值论则是经济学的基础,它使经济学具有了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1]参见本人文章《试论价值的客观性假定》。
劳动价值论新解
现在中学生都知道牛顿三定律,而且物理学定律是普遍适用的,如果我们把牛顿三定律应用于经济学研究,将会得到非常有趣的结论。
一、牛顿三定律
为了更好地把牛顿三定律应用于经济学领域,我们先复习一下牛顿三定律的内容。
1.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受到合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合外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
    3.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牛顿三定律明确了:
1、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运动速度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
2、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因为加速度是描写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所以力是和加速度相联系的,而不是和速度相联系的。
3、定量描述了力作用的效果,定量地量度了物体的惯性大小。它是矢量式,并且是瞬时关系。
    4、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会产生加速度,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速度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和物体本身的运动状态有关的。必须注意的是,是合外力,而不是单一的力。
5、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力体现的。并且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必有反作用力。它们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没有主次、先后之分,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7、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可能抵消。
8、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可以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传递(固体传递力,液体、气体传递压强)。
二、劳动价值论
复习了牛顿三定律,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首先,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类的劳动实现的,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墨子•非乐上》说:“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跨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禽兽靠自然生活,人靠劳动生活,这就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
其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作用是相互的,人类社会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界,产生了人化的自然——劳动产品,而且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而自然界通过人化的自然——劳动产品供人们消费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再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是合力而不是单一的力,人类的劳动是社会劳动而不是某一个人孤立的劳动,任何产品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第四,人与人之间的作用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流通来进行,从而使人类劳动变成了空间上分布广泛、时间上相互连续的过程。
第五,经济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则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就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两种相反的作用,生产大于消费,就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等于消费,人类社会就会平稳地保持原有状态,生产小于消费,人类社会就会陷入贫困状态。
由于物理学定律适用于所有领域,如果把牛顿三定律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就会很自然的得到以下四个规律。
1.劳动创造价值规律
内容:任何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没有劳动,人类社会将保持动物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存在都将是不可能的。它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对应。
    2.社会劳动规律
内容:人类的劳动是社会劳动而不是孤立的劳动,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合力而不是单一的力,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生产与消费的差)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增长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与社会发展的惯性(存量资产)成反比。它与牛顿第二定律相对应。
    3.等价交换定律
内容:两个商品之间的交换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是等价交换。它与牛顿第三定律相对应。
4. 按劳分配规律
内容:在任何社会里,社会都按照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来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它是上述三规律在消费品分配领域的合理运用。
上述四规律明确了:
1、社会都有维持静止和稳定的趋势,因此社会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存量资产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这就确定了经济学研究中均衡分析的基础,它与物理学研究中的平衡分析一致。
2、劳动是社会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劳动改变了社会的运动状态。因为增长速度是描写社会运动状态的变化,所以劳动是和增长速度相联系的,而不是和存量资产相联系的。
3、定量描述了劳动作用的效果,定量地量度了社会的惯性(存量资产)大小。它是矢量式,并且是瞬时关系。这就形成了会计学上借贷记账法的价值客观性基础[1]
    4、社会受到的合外力会产生增长速度,可能使社会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和社会本身的存量资产有关的。这就形成了经济学上关于经济增长、利润、利润率的研究。而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生产与消费的差)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则说明了生产决定论和消费决定论都是错误的。也很好地解释了我国五、六十年代,虽然人们对生产与消费都不满意,但社会却飞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的观察事实,也很好地说明了“成由勤俭败由奢”道理。
必须注意的是,是合外力,而不是单一的力。这就说明了重农学派和中国古代关于只有农业才创造价值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只有工人才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观点是错误的。
5、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劳动体现的。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
6、由于力可以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传递(固体传递力,液体、气体传递压强),因而劳动产品可以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而劳动产品的等价交换则使得生产、消费变成了一个空间上分布广泛、时间上相互连续的过程,从而使得我们可以进行生产、消费过程的研究,如会计学、金融学是从价值形态对生产、消费过程进行记录和研究,生产组织管理学、工业工程、国民经济管理学是从时间、空间上对生产、消费过程进行研究,制度经济学、制造工艺学是对生产、消费过程本身的研究等等。
7、与液体、气体传递压强且压力与面积、压强成正比一样,政府、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科技知识工作者都提供劳动的环境,他们的作用与其管理幅度及工作量成正比。这就使政府按照确定的税率征税,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科技知识工作者按照其管理幅度获取报酬有了客观依据。
三、结论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经济学是一个力学体系,是一门统一的学科,它具有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像现在我们把经济学分为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完全错误的,而劳动价值论则是经济学的基础,它使经济学具有了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1]参见本人文章《试论价值的客观性假定》。
劳动价值论新解
现在中学生都知道牛顿三定律,而且物理学定律是普遍适用的,如果我们把牛顿三定律应用于经济学研究,将会得到非常有趣的结论。
一、牛顿三定律
为了更好地把牛顿三定律应用于经济学领域,我们先复习一下牛顿三定律的内容。
1.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受到合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合外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
    3.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牛顿三定律明确了:
1、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运动速度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
2、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因为加速度是描写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所以力是和加速度相联系的,而不是和速度相联系的。
3、定量描述了力作用的效果,定量地量度了物体的惯性大小。它是矢量式,并且是瞬时关系。
    4、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会产生加速度,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速度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和物体本身的运动状态有关的。必须注意的是,是合外力,而不是单一的力。
5、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力体现的。并且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必有反作用力。它们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没有主次、先后之分,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7、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可能抵消。
8、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可以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传递(固体传递力,液体、气体传递压强)。
二、劳动价值论
复习了牛顿三定律,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首先,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类的劳动实现的,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墨子•非乐上》说:“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跨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禽兽靠自然生活,人靠劳动生活,这就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
其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作用是相互的,人类社会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界,产生了人化的自然——劳动产品,而且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而自然界通过人化的自然——劳动产品供人们消费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再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是合力而不是单一的力,人类的劳动是社会劳动而不是某一个人孤立的劳动,任何产品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第四,人与人之间的作用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流通来进行,从而使人类劳动变成了空间上分布广泛、时间上相互连续的过程。
第五,经济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则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就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两种相反的作用,生产大于消费,就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等于消费,人类社会就会平稳地保持原有状态,生产小于消费,人类社会就会陷入贫困状态。
由于物理学定律适用于所有领域,如果把牛顿三定律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就会很自然的得到以下四个规律。
1.劳动创造价值规律
内容:任何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没有劳动,人类社会将保持动物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存在都将是不可能的。它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对应。
    2.社会劳动规律
内容:人类的劳动是社会劳动而不是孤立的劳动,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合力而不是单一的力,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生产与消费的差)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增长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与社会发展的惯性(存量资产)成反比。它与牛顿第二定律相对应。
    3.等价交换定律
内容:两个商品之间的交换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是等价交换。它与牛顿第三定律相对应。
4. 按劳分配规律
内容:在任何社会里,社会都按照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来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它是上述三规律在消费品分配领域的合理运用。
上述四规律明确了:
1、社会都有维持静止和稳定的趋势,因此社会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存量资产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这就确定了经济学研究中均衡分析的基础,它与物理学研究中的平衡分析一致。
2、劳动是社会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劳动改变了社会的运动状态。因为增长速度是描写社会运动状态的变化,所以劳动是和增长速度相联系的,而不是和存量资产相联系的。
3、定量描述了劳动作用的效果,定量地量度了社会的惯性(存量资产)大小。它是矢量式,并且是瞬时关系。这就形成了会计学上借贷记账法的价值客观性基础[1]
    4、社会受到的合外力会产生增长速度,可能使社会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和社会本身的存量资产有关的。这就形成了经济学上关于经济增长、利润、利润率的研究。而社会净劳动量的大小(生产与消费的差)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则说明了生产决定论和消费决定论都是错误的。也很好地解释了我国五、六十年代,虽然人们对生产与消费都不满意,但社会却飞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的观察事实,也很好地说明了“成由勤俭败由奢”道理。
必须注意的是,是合外力,而不是单一的力。这就说明了重农学派和中国古代关于只有农业才创造价值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只有工人才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观点是错误的。
5、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劳动体现的。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
6、由于力可以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传递(固体传递力,液体、气体传递压强),因而劳动产品可以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而劳动产品的等价交换则使得生产、消费变成了一个空间上分布广泛、时间上相互连续的过程,从而使得我们可以进行生产、消费过程的研究,如会计学、金融学是从价值形态对生产、消费过程进行记录和研究,生产组织管理学、工业工程、国民经济管理学是从时间、空间上对生产、消费过程进行研究,制度经济学、制造工艺学是对生产、消费过程本身的研究等等。
7、与液体、气体传递压强且压力与面积、压强成正比一样,政府、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科技知识工作者都提供劳动的环境,他们的作用与其管理幅度及工作量成正比。这就使政府按照确定的税率征税,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科技知识工作者按照其管理幅度获取报酬有了客观依据。
三、结论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经济学是一个力学体系,是一门统一的学科,它具有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像现在我们把经济学分为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完全错误的,而劳动价值论则是经济学的基础,它使经济学具有了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1]参见本人文章《试论价值的客观性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