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寡头加剧不公平竞争


上海诞生的这个新地王,必将再次把央企推至风口浪尖! 

      把类似地王,上升到“国进民退”这个层次,似乎有些“上纲上线”,但谈及此种“地王战”将造成“土地寡头”,加剧不公平竞争,则一点不为过。

房地产市场由于是真正的不动产市场,其受到所在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住价值观念、以及环境等的深刻影响,因此,很难形成全国性的寡头垄断局面。这也就是为什么香港、新加坡等一些知名房地产“过江龙”,硬是没有消灭掉本土的“地头蛇”,反倒被当地的房企牵着鼻子走。

    就拿成都来讲,和记黄埔、九龙仓、力保等等外来巨头云集,但本土的置信、蓝光、新希望等并没有被踩死,而是茁壮成长。而代理行由于最贴近市场一线,这种区域化现象似乎更甚。08年时,曾有某知名代理行败走成都,并在今年重整旗鼓时,引起了成都业内的大讨论,奉劝、警示之词不绝。到底是房地产市场很容易水土不服,还是这些企业本土化做的不够好?但房地产市场区域化特征明显,则是不言而喻。

    这种区域化一方面降低了大房企的扩张步伐,另一方面则为本土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机会。从而对整体市场来讲,容易形成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但起于三四月份的新一轮“地王战”,将可能改变这种相对公平的竞争模式。尤其是上市房企和央企,在土地市场上咄咄逼人的态势,将使得刚性的土地资源集中在少数房地产企业手中,从而形成土地寡头,最终加剧不公平竞争。

    据一家房地产网发布的《2009上半年中国房企土地储备排行榜》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包括恒大、世贸、保利、富力、万科等在内的10家房企土地储备总量超过3亿平方米,几乎相当于全国全年房地产开发规模的一半。截至今年6月底,榜单前10强企业储地规模均在2000万平方米以上。

     充分的竞争是任何一个市场进步的催化剂,房地产市场当然也不例外。而这种房地产巨头频频依靠股市或者央企背景,借力招拍挂制度,圈地、囤地的做法,必将导致中小开发商“无米下炊”的尴尬局面。在商言商,弱肉强食倒还只是其次,由土地寡头连带的定价权掌握在少数房企手里,才是最大的祸害。

    我们国家的房地产市场从试点,到逐步解禁再到取消福利房,然后招拍挂……可谓历尽艰辛,并严重滞后于整体市场经济步伐,但恰在当下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这个年轻的市场偏要走个回头路吗?

    看来,加强土地出让后的监管,严厉整治囤地等政策,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投鼠忌器之心倒是可以理解,但也该到“杀鸡给猴看”的时候了,否则,人都被老鼠吃掉了,还留着瓶瓶罐罐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