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政策红线的招商引资何时休?


破坏政策红线的招商引资何时休?

刘纯银

记者在我国部分地区采访发现,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既能为地方“输血型经济”注入活力,但“GDP政绩”又有可能造成政府重招商轻民生等问题。为改善招商环境,一些地区招商引资工作超越土地、财税、环保等国家政策红线,对民生造成负面影响。(114日《新华每日电讯》)

为了解决资金不足和发展中的矛盾,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将招商引资作为重要发展方式,有的地方甚至作为本地“一号工程”来抓,要求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自觉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走上招商引资第一线,从思想上、时间上、精力上加以倾斜。媒体曾报道,某县主要领导甚至提出“以招商引资论英雄,以招商引资论政绩,以招商引资论成败”的口号。在上述“政策”指引下,于是出现层层下达招商引资指标,人人都有招商任务的现象,就连一些不具备招商引资“实力”的单位也被要求每年争取资金多少万元以上。

尽管不少地方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由于决策不当,定位不准,一味地盲目地招商引资,总以为“捡到篮里都是菜”。其实不然,有的把一些别处严格禁止的污染项目也引了进来。更有甚者,把骗子当成了大老板,“引狼入室”还不知怎么回事。结果不但没有带来发展,甚至留下许多“后遗症”,给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报道中的凤翔县,2003年引一家铅锌冶炼厂,尽管财政收入增加了,结果该县166名儿童血液含铅量严重超标,一大批村民常年不明原因地头晕、乏力。为治疗、搬迁,陕西省各级政府花费多达数亿元。

招商引资是引进外力、激活内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招商引资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经济行为,理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如果长期越轨招商,自然会对民生等问题重视不够,以至于引发许多社会问题,最终受害的是群众,埋单的是政府。这就要求各地在抓招商引资的时候,既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更要谋划长远,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为了追求招商引资的“政绩”而不惜屡破政策红线,也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尤其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高危的项目,不管经济利益多么诱人,都要敢于说“不”。切实把招商引资与优化地方经济结构结合起来、与谋求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点击跳到上一张

正如一些干部群众所说,其实,政府部门各有其职能和责任,如果每个部门都把本职工作做好,整个事业就会健康发展。相反,如果总是迎合某一现实需要,盲目地“拆东墙补西墙”,搞“救火式”、“一阵风”、“全民上阵”,必将扰乱正常的工作程序。同时要明白,把招商引资任务强加于一些非经济职能部门,会导致一些部门及工作人员丢掉或削弱了“主业”,既降低了办公效率,也损害了社会公平。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领导干部直接介入市场,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权力与金钱的结盟,滋生腐败现象。

期待国家有关部门早日出台相关措施,对一些不合乎区域经济发展和长远规划的招商方式,进行规范和整顿,别再在招商引资中出现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