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媒体曝出一则新闻,其实是三年多前的离奇旧闻: 2006年1月31日,一位年富力强、成果卓著的北京大学医学女教授,因腰椎出现轻度滑脱而需做一个平常骨科手术,结果竟然莫名其妙地惨死在自己所供职的北大第一医院没有医生执业注册资格的学生手里。
闻知此事,不由想起另外一条发生于此后但曝于其前的大学校园血案:2008年10月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付成励在端升楼201教室,将正在上《比较法总论》课的程春明教授用刀砍死。
如果将这样两件前后交错的校园奇案放在一起,我们可能就感到某种意味深长的“通觉”效果:法学教授惨死于名牌大学法学院学生之手,医学教授死于名牌大学医学院非法执业学生之手;学法者杀人犯法,学医者违规违法执业草菅人命。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大学怎么了?中国教授怎么了?中国大学生怎么了?中国教育怎么了?……
如果说,法大学生付成励弑师案有明显的偶发机缘,不好与中国大学校园生态及应试教育体制弊端简单扯上关系,那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学生长期违法行医导致多起惨剧发生,则能说是纯属偶然事件而与大的生态环境和体制没有一定关系吧?!
这家全国著名、有近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医院,号称以“厚德尚道”为其医院文化,自称“学科齐全、综合诊疗水平高”,据说承担着北京全市6万多人的公费医疗、1/8的干部保健任务,就诊患者中有1/3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者,竟然长期让在校学生无证非法行医,导致多起惨烈死亡事故不断发生。
继医学女教授熊卓为惨死后,2006年11月,一位名叫刘莉的19岁女孩因牙龈出血、拉肚子呕吐,到北大第一医院急诊室接受非法医生诊疗,四天后死亡;2007年4月,一位名叫王磊的男子因感冒到北大第一医院急诊室求诊,三天后死亡。王磊从入院到死亡只有50个小时,医生竟然开出了54支强镇静剂,综合其他用药量高达47730毫升,相当于 47公斤的水!!!
更不可理喻的是,当违反医疗常识和操作规程,使用非医疗人员进行抢救,造成一系列恶性医疗事故后,医院当局没有任何整改行动,而那些正在接受博士研究生高等教育的有关当事人,居然通过修改病历等隐瞒欺诈手法掩盖事实真相,拒不承担责任。
也许有些牵强附会、上纲上线之嫌,但我觉得这样异常恶劣的校园事件,如果不从大的社会生态环境和教育体制上找原因,只是就事论事地从当事人品德行为上追义归责,除了使人听了唏嘘不已、摇头叹息,或义愤填膺、你咒我骂而外,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全社会的人们,都应该从这样两所著名大学发生的两起骇人听闻的血案中深刻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反动的应试教育从根本上迷失了教育本应“使人成为人”这个最根本的宗旨和目标?是不是我们熙熙攘攘的大学校园缺失了通识教育本应有的人文内涵和专业主义精神?
试想: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的我们的应试教育模式,我们千百所大学工厂通过“批量大规模生产”,将大批如此这般没有“成人”、没有基本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主义精神修炼的“高级人才”放逐到社会各个职业领域,将会有多少鲜活的生命丧失在他们粗暴而冷酷的“手术”之中呢?……
大前研一指出:专家的词源本是“Profess”,意思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在医学界,“希波拉克誓言”(The Oath of Hippocrates),即立志从事医疗职业、成为医疗“专家”的医学院学生要在医神阿波罗等诸神面前宣读的誓言,就充分体现了关于“专业主义”的基本精神:
1.请允许我行医,我要终生奉行人道主义;
2.向恩师表达尊敬和感谢之意;
3.在行医过程中严格遵守良心与尊严;
4.以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为第一位;
5.严格为患者保守秘密;
6.保持医学界的名誉与宝贵的传统;
7.把同事视为兄弟,不因患者的人种、宗教、国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8.从受孕之始,即把人的生命作为至高无上之物来尊重;
9.无论承受怎样的压力,在运用自己的知识时也不会违背人道主义。
因此,大前研一给“专家”下的定义是:“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们才把他称为专家。”具体地说,一个人职业者要成为“德高望重”专家,应该在如下若干方面注意自己的“专业主义”修炼:
——信奉和忠于自己的职业理想,如果发现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或所供职的组织与自己毕生追求的职业理想和核心价值观相违背,即便是拥有一系列外在的成功标识物,例如优厚的物质待遇、奢侈的生活方式或令人羡慕的名誉头衔,但是自己内在感觉到的却是十分迷惘或苦闷,也会毅然决然地放弃外在器物层面对自己的诱惑,而去追逐自己内在热切期盼的职业理想;
——珍视自己的专业信誉和职业声誉,接受新工作、新职位时更多地从是否真正“不辱使命”方面考虑问题,而不过多地计较待遇如何、获利多少,将职业工作的内在挑战性和成就感放在首位;
——注意职业操守修炼,对所供职组织、对所服务的对象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高度的忠诚度和责任感,严格遵守职业纪律,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不为情绪情感、利益诱惑所动。
赋予青年人这样的“专业主义”精神,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基本责任和使命。然而,观察一下我们的大学校园生态状况,似乎没有哪所大学的医学院、法学院或商学院真正将它当作一回事,也没有多少教授和学生肯拿出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地贯彻、思考、领悟和修炼呢?窃以为,这正是悲剧之所在、症结之所在!也是变革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出路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