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让山西付出巨大代价


 

近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厅表示,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将安排在6.7亿吨至7亿吨。
目前,山西已经完成了煤矿整合,整合后单矿的年生产能力要达90万吨,远高于30万吨的全国标准。预计到明年底,全省煤炭企业主体数量将由2000多个下降至100个左右,进入真正的“大矿时代”。
山西之长在于煤。但是,山西人民在享受大自然赋予宝藏的同时,深受采煤之害。保守估计,多年来,山西省仅因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接近5000亿元。粗放的煤炭开发,“造就”大量中小煤矿,资源回采率只有20%左右,仅相当先进水平的1/4。
这两年来,山西的煤炭产量在6亿吨左右。据调查,挖一吨煤,会形成一个大约1立方米的采空区。6亿吨煤,就意味着山西的土地上又多了4亿多立方米的采空区。假设煤矿矿井高一米,这个采空区涉及面积相当于400平方公里。
据山西省组织完成的《山西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影响及评价》表明,山西每挖1吨煤损耗2.吨多水资源。山西每年挖6亿吨煤,使1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遭到破坏。这相当于山西省整个引黄河水入晋工程的总引水量。这项研究报告表明,山西省含煤地层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却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不仅使地下水资源雪上加霜,而且严重破坏了地下水脉,污染了水环境,周边省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也深受影响。山西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面积已达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全省由于采煤排水引起矿区水位下降,导致泉水流量下降或断流,近600万人以及几万头大牲畜饮水严重困难。地下煤炭资源长时间的大量开采,不仅导致地表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滑坡等灾害,而且直接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表水的流失,更加剧了我省水资源的紧缺。
采煤的另一危害就是煤矸石,煤矸石裸露堆放,雨季矸石间空隙大,矸石中有毒有害物质随地表下渗水体淋滤溶解,污染地下水系,在极端暴雨条件下极可能形成泥石流,成为居民安全和农业生产的极大隐患,威胁着矿井及周边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的危害还突出表现为破坏耕地,毁坏房屋及水利、交通设施,水资源枯竭等。
采煤的代价是靠生态损失作支撑的,生态损失的程度可以用“惨重”来形容。采煤对一个地区的水、土地、公路、医院等资源和能源带来的影响和损耗,是综合性的。专家粗略地估算,生产6亿吨煤,一年大约会有3000亿元的收益,但它带给生态和资源的长期的隐性和显形损耗,近1000亿元。开采煤炭所造成的生态损耗,有些是永远无法恢复的。即使煤炭卖成黄金的价格,对生态恢复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