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科学更多地纳入读书视野


   关于读书月以及读书的意义,这些天各方面已经说了很多。在别的城市、别的媒体上,也一直有人谈读书的好处,劝人多从读书中吸取营养、获得熏陶。然而我却发现,大多数的人在谈到读书时,都倾向于强调人文方面,比如建议多读历史书。而在我看来,其实我们读书的视野,完全可以超越人文之外。

  我并不否认人文的重要性,更不反对多读人文类图书。相反,无论是历史、哲学还是文学方面的人文书籍,都应该被广泛阅读。只是,我们的读书和吃饭一样,不能“偏食”。人文类的书要看,那些跟人文关系不大的书——主要是科学类书,也应该受到关注。

  中学里既有语文、政治、历史等科目,又有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大学则分为不同的专业。当然,不需要所有的人都能“文理兼通”,但一个人应该拥有较全面的知识,早已是一个社会共识。然而我们在实践这一点的时候,却往往只要求学理科、工科的人也去读点人文类书籍,而很少想到和提出,大家都应当多读些科学方面的书。

  人文类的书更受欢迎,出版和销售量更多,是有原因的。毕竟,科学方面的书,大多只适合于相关领域的人。并且,讲科学的书读起来很多不那么轻松、有趣。在现实生活中,年轻父母基本上都给孩子买故事书,让他们读唐诗宋词,没几个让孩子了解科学的。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一个“读书人”就该以读人文书为主,富有思想,出口成章……其实,人文的书读得再多,如果不了解科学,知识结构也有缺陷,“思想”容易空洞。第二届读书月的主题中曾经有“倡导科学理性”提法,几年前,国防大学教授胡思远也提出,深圳读书月应该增加科技意识,建议“读书论坛”多邀请一些科学家,我以为很有见地。

  说句不客气的话,现在的读书活动中,“科学”已经被严重挤压。大多数的图书排行榜上,科学类图书被塞进“非小说”类。本届读书月推荐的100种读藏书目中,科学类的只有1/10左右。主题活动中,有诗歌朗诵、国学社展演、“人生智慧”嘉宾访谈,却很难见到科技、科普类的讲座。难道我们真的不需要读科学方面的书,科学书应该远离我们的阅读活动吗?

  其实,谈科学的书并不都是深奥、枯燥的,霍金的名著《时间简史》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本书中满是星系、夸克、粒子等术语,但非常深入浅出。今年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美国人写的《不可思议的物理》,既能给人启迪又愉快有趣。浙江大学的数学教授蔡天新,出了本《难以企及的人物》,给读者讲述众多大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智慧,这后两本都在本届读书月的推荐书目中,说明科学类书在深圳也是有人爱读的。

  即使是纯讲科学的书,也值得多去阅读。庞加莱说过:“只有通过科学与艺术,文明才体现出价值。”深圳要建设“知识城市”,不能将精神文化狭义化为“人文”,将读书的视野局限在社科、艺术类。要知道,城市的发展既需要“知性”,也需要理性的力量。

  

  发表于深圳商报,详见:http://szsb.sznews.com/html/2009-11/24/content_861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