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事出有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开发商如妇,土地如米。没有土地,开发商就无从开发,所以不断拿地,储备,然后开发变现也是常理。

  

  不为妇,焉知柴米油盐贵。

 

  开发商如妇,土地如柴米油盐。不是开发商怎知道开发行业层层环节成本高,当然都拿合适的地,最大可能的开发,销售实现利润最大化。

  所以近期频现的“地王”字眼不得不感觉有些“妇”太不靠谱,太不持家。

  

  是地主制造了地王。

 

 

  泛泛的理解,“地王”就是在商品房开发土地挂牌拍卖过程以极高(不是较高)出让价格拍的的开发用地。地王是有比较的,拿济南为例,济南的地王在哪?放在四五年前是泉城路沿线,2004年时县西巷出让商业用地,大概是500万一亩,被香港一家开发商拿下,那是当年的地王;放在两三年前,山东建筑大学、历山路、文化路的土地可也以称作地王;现在房价飙升,土地价格飞涨,放到现在济南到处都是地王。能买得起的高价土地的都可以称作是地主,他们的地都可以称作是“地王”。粗略的数数,这些大地主哪个是本土的企业,哪个不财大气粗?

   

  为什么制造地王?

  

  谁会拿高价地?当然是大公司。因为他们有钱,有眼光,有能力“把地王化”。其实所谓有钱,有眼光和能力都是屁话。

      真正的原因有三。一是不愿“无米之炊”,诸多的开发企业前端时间开发基本完成,在房价与地价并涨的大趋势下,广泛拿地增加土地储备成为继续跻身行业,抵抗竞争的根本,但这也是局部开发商所具备的“赌性”,至少他们感觉未来市场预期不错。至少调控政策对于所有企业所言压力是相当的,未来房地产行业游戏规则怎样改变,有土地的开发商都不会被淘汰,所以“有米”就有安全感,有“地王”更不愁。在直白一点说就是开发商都在赌短时间内,房价与低价双张是不可能改变的,谁的土地储备多谁就有更大的空间去发展,谁的钱景就好。二是,“地王制造”并非一般开发企业力所能及。瞟一眼,北京也好,上海也罢都已经寸土寸金,能拿土地的不是央企就是上市财团。拿地的好处多不胜数,拿“地王”更是锦上添花了。一能维持形象,二能吸收人才,三能笼络资金,看一看地产上市公司最近的公告,或发债或增发,土地储备无疑是继续融资的最大筹码。三就是最直接的,最到底的,借助媒体一并造势,反正我是没见过悄无声息拿地,默默无闻开发的开发商。为什么造势?还不就是用地价抬高房价。天价房地产不都是先有地王的么?

      所以,“地王”名词价值比徒弟价值还要高的多。

      但是要奉劝,请地主能付全款制造地王,以免由于地王的不合法,而合法闲置起来。非但制造部了天价,反而丧失了今后我们队地王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