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浅识短,以前对朱生豪了解甚少,只知嘉兴的他和常熟的宋清如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才子佳人。前几晚随翻一本刊,看人写读《朱生豪情书》有感,里面提及他的信,“研究文学这四个字很可笑,一切的文学理论也全是多事,我以为能和文学发生关系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创作者,一种是欣赏者,无所谓研究。没有生活经验,便没有作品,在大学里念文学史文学批评某国文学什么什么做法之类的人,都是最没有希望的人,如果考据版本校勘错字或者营稗贩业于文坛之流的都足以称为文学者,或作家,那么莎士比亚、高尔基将称为什么呢?”
他还说:“我寂寞得很,然而跟别人在一起,实在还是孤独的好。”——读到此,不由顿住。想到严歌苓小说中有段,“穗子跟全人类一样,都有同一种作为人的特点,那就是争取不孤立,争取跟大多数人同步,受罪享福,热热闹闹就好。她从爸爸最近开始的幸福日子里得到启示:甜头是所有人均分的苦头,幸运就是绝大多数人相加的不幸……”
由此,朱生豪的清孤因为他不同步而早已注定,所以尽管他呕心沥血,才华卓著,也是落得生活困轭,英年早逝。
朱生豪对爱人宋清如说,“事实上你已成为我唯一的亲人了,可以寄托我心情的对象,无论是人或艺术、主张、宗教,是一个都没有,除了你。但就是你也不能给我很大的启发与鼓奋,一切都虚无得可怕。”
1944年上半年,失业的他在日寇炮火下,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惊人毅力译完莎士比亚全部剧作37部中的31部。译作大功垂成时,他的病情已发展为结核性肋膜炎及肺结核、肠结核的并发症,1944年12月26日辞世,这一年,他和宋清如都只有32岁,他们的儿子刚满周岁。
朱生豪早年曾对宋清如说:“要是我死了……不要写在甚么碑版上,请写在你的心上,这里安眠着一个古怪的孤独的孩子。”
宋清如1997年去世。她去世前,对外只承认和朱生豪生的儿子朱尚刚,对自己后来的一段情史及由此而生的女儿则讳如莫深。她比朱生豪多在人世活半辈子。
搜他的身世,“朱生豪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原名朱文森。兄弟三人,他为长子。不幸10岁丧母,12岁丧父,孤儿三人,由早孀的姑母照顾……”果不其然,雨水淋遍的童年,潮气入骨,转成风湿,后来哪怕有伞与屋檐也无济了。虚无感沉重到爱情也没法挽救。这般的虚无又是这般的才华卓然,他20岁在杭州之江大学时,老师(著名词学家夏承焘)评他“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才华越深,孤独越甚,寿数越堪忧。当然这也是他身世与性情使然。要想才华不转成利刃,必得心内“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说“但愿生儿愚且鲁”,他是个大明白人,虽这明白也是“我为聪明误一生”代价所得,所以他也只是“但愿”——人所但愿的往往是他难以做到的。
采访词人林夕,他说他的成长亦是“点滴欢乐都没有,时常活在惊心动魄里!”,但他化阴影为基肥,他看佛经,但他是入世的,与时俱进的,因而也是成功优裕的。
鱼跃鸢飞,万物各得其所。一切已是注定,朱生豪所以不会成为另一个人,他只能是寿短的他,32岁,戛然而止,人家的小半生即是他的一生。他来人世一遭,像只为了用母语译出那些莎剧,还有认识他此生唯一的爱人宋清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生豪(1912~1944)
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
1912年2月2日生于浙江嘉兴的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幼失父母,生活贫苦。卒于1944年12月26日 。1929年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同时攻读英语。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英语水平和翻译能力。1933年到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有感于当时中国没有一个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本,决意用业余时间翻译一部明白晓畅、忠实原文意趣的散文体莎士比亚全集。但他这一工作在旧社会恶劣条件下,备受挫折。
1937年“八·一三”事变,他已译出的喜剧9种和多年苦心搜集的资料全部毁于炮火。1939年上半年,他在《中美日报》编写短评,宣传抗日,莎剧翻译不得不暂时停顿。1941年日寇占领上海,他再度失业,在经济状况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重译毁于炮火的喜剧。1943年回到嘉兴老家后闭门不出,全力翻译莎剧。到1944年上半年,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译出莎士比亚全部剧作37部中的喜剧13部、悲剧10部、传奇剧4部和历史剧4部,共31部,唯有历史剧中《理查三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亨利八世》6部尚缺。
大功垂成,而他的病情已发展为结核性肋膜炎及肺结核、肠结核的并发症,终于1944年12月26日长辞人世,年仅32岁。
朱生豪所译 31种莎剧,世界书局于1947—1948年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1—3辑,1954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集》1—12卷。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对朱译本作了校订,补充了所缺的6部历史剧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及杂诗,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1—11卷。
朱生豪作为中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先行者和主要翻译者,对推动我国的戏剧演出、研究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朱生豪的翻译态度严肃认真,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其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丽。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我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外国作家全集——1978年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中文本),戏剧部分采用了朱生豪的全部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