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敌人不是中国车系


 比亚迪的敌人不是中国车系

         ――驳薛旭的比亚迪挑战三座大山

                     古清生

 

        比亚迪模式值得探讨

 

俺今天在长沙捞刀河润孚大鲵研究所的鱼池钓上三只乌龟,这三只乌龟无一例外在钓上岸之后,皆缩紧了脖子,令人难以摘钩,然缩头归缩头,但终究还是摘取了钩。为何要钓乌龟呢?俺原本是要钓甲鱼的,故使了猪肉做饵。不过,甲鱼钓上来,俺想也是要缩头的,这是一些喜欢缩头的两栖类爬行动物。

中国汽车其实也是喜欢缩头的,动不动就怕发展。当年讨论汽车进入家庭的时候,主流意见中就有“中国人能够拥有私家车吗?”现在看来,这不是一个问题。后来搞合资,主流意见中又有“中国应该自力更生,怎么能跟老外合资呢?”接下来,民营汽车进入汽车制造,做自主品牌,又有“非汽车资本不宜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并将倒霉蛋奥克斯一脚踢了出去。到现在,中国汽车主流意见中,仍然是一种缩头思想,所谓“中国已经有130家整车厂,这么多整车厂,产能已经过剩了(其实是造不过外国一个公司),所以,应该兼并重组。云云。130家整车厂碍着一汽东风上汽什么事儿啦?可你几大集团也造不过人家啊,自己也没有研发能力和品牌啊!中国汽车之不发达,确实是受了乌龟思想影响。

比亚迪是一家制造电池的工厂,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时间十分的短,并且是借壳秦川福莱尔入行的,如果不借壳的话,比亚迪现在还在行外望车兴叹。自比亚迪入行之后,中国汽车界的高人从来就没正眼看它,记得当时俺也不太看好这间公司,因为在2004年的上海车展上,俺看了一堆比亚迪,拉开车门,第一眼就看见一个南亚板块那么大的焊疤。俺写过你弄出一堆车卖难谁?但是后来,比亚迪战略性地主张了新策略,力推单车型,那就是在10月份已经登上单车销量冠军的比亚迪F3,月销量破3万辆。坊间有言,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统计不太靠谱,但是俺在自驾速腾考察中国大鲵的路上,却是没少遇到比亚迪,俺相信路遇这种事儿,眼见为实却是靠谱。

实际上,比亚迪造车的历史不会比秦川造车的历史长多少,或者还短,因为秦川以前造过奥拓,与长安、江南共一个车型,那奥拓俺坐得多,2000年考察黄河时,80元一天租过西安奥拓,它跳蚤般的在陕北高原上蹦跳。可是,没有人嘲笑秦川――比亚迪的老厂,那间国营工厂,跟现在的一汽、上汽一样,拿人家一个过气车型造啊造啊,最后还是没有过河东。但是,民营进入就不一样了,即使是造出了车,也是很痛快地给了一个抄袭标签。F3是抄袭花冠吗?花冠在中国卖得也不咋地嘛,人家丰田也还没有说话呢。即便是有一些地方相似,那也是学习而不是抄袭。

俺觉得比亚迪创造了一个汽车制造模式,即汽车后发展国家,要想造出车来占据市场,并且在市场完全开放之态势下,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必须选准一个好的车型,这个车型应该是一个很完善的车型,取之可用,而且不触及专利保护部分,且是大众车。现在看来,汽车在其发动机、底盘、悬挂、变速系统及座仓部分,都在80年代成型得难有大改之处了,各车企都是在作微调,走的是改良主义路线。在这个领域,吉利、奇瑞以及长城都做过尝试,如吉利的美日,便是夏利的克隆,奇瑞的旗云,也是拿了捷达做范本。但是,如比亚迪这样以单车型将市场做到最大化,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当是不多。

比亚迪F3以及后来的F0,都在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期获得极大份额,这就确立了比亚迪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地位。在市场竞争的制造业中,得承认地位是市场给的,不是上级领导封的。否则,讲干部行政级别,秦川福莱尔的领导级别要比亚迪的总裁王传福高,而不济还是国家干部。从自主品牌的制造与市场份额来看,比亚迪头上根本也没有薛旭所说的什么三座大山,上汽的荣威,一汽的奔腾,东风的还没出世的自主品牌,哪一样能销过比亚迪?要说有山,应该是比亚迪是三大公司自主品牌头上的一座大山才是。三大公司的自主品牌如果也能销过比亚迪,那就不是三大公司了。

同样,薛旭教授例举诸几大中国汽车公司,它们都不应该是比亚迪的敌人,如果不是友军的话,也还不是敌对势力。俺以为,韩军是比亚迪首先要面对的敌人,消灭韩军之后,再转而向日军发出通战令,中国自主品牌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最强大的不应该是中系军团。内讧是市场的一种形态,但不是至上理论,即使是薛旭教授的专业――营销学,也应该是寻找强手对阵。

 

 

       买品牌,薛旭商标的馊主意

 

薛旭教授以上汽买罗孚,一汽拿马自达6和吉利即将买沃尔沃为例,号召比亚迪也拿钱去买老跨的品牌,这是一个馊主意。比亚迪作为一个中国最大的代工厂之一,估计不会不知道品牌的重要性。但是买品牌与创品牌,实则是不同领域的两件事,

不要盯着世界老跨们将老牌车厂买来买去,看看新起的日韩车系,哪一个品牌是买来的?再看看中国家电――成功地逐出了洋品牌的中国制造业,哪一个品牌是买来的?品牌是一种时间积淀,它与商品的制造不同,制造方面买来生产线就可以开机,品牌需要市场的认同,需要融入国民世俗生活。藉以中国人内心的崇洋媚外心理,比亚迪再去买一个洋品牌,或者去搞一个合资,那是反品牌主义,本来公众还盯着你比亚迪――至少现在比亚迪已经是一个经济车型的重要制造商,买来一个品牌以后,是将公众视野转移到外国品牌上去,这是搬起自己的脚砸石头,做这样的事情很蠢。比如上汽,全国人民都不知道那个破产多年的罗孚,现在被上汽拿钱烧得中国人家喻户晓,这是冤还是不冤?

至于吉利买沃尔沃,则与比亚迪又不相同,因为李书福已经将自己的车型弄得够杂,他的泛品牌主义路线已经难以收回,索性就一杂到底。但是比亚迪不同,它的单车型路线成功地突破了市场屏障,实现了单车型销量冠军,要是再花大价钱与老跨合资,比如跟丰田合资,你不能说你跟丰田合资的子公司是你的子品牌,你倒反而是丰田的拎扳手者。这就是缩头,甘心寄人蓠下,不思与强敌在战场上火拼,而是做了强敌友军,这样也就和平地消失了自己。焉有强化品牌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