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迷失的根源?
来源:价值中国网 作者:潘军强
教育是有尊严的。基础教育是要让人有尊严地学习和生活,并为将来创造梦想和幸福打下根基。当前教育却在原有的轨道迷失了方向,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1.教育精神的迷失。教育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实质和韵味。教育精神主要是指教育主体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教育精神的涵义是随着历史演变而演变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教育精神的界说。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明整体的两翼,毫无疑问也应该成为教育精神的两翼。然而,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为教育也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商业色彩。在西方价值观与东方价值观的碰撞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真空”,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加剧了教育精神的迷失。
2.教育评价的迷失。评价机制是教育行为的指挥棒。当前教育评价的迷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评价的迷失。目前所实行的学校评价体系,尚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由于采用统一标准对各个学校进行比较,使得本来差距就很大的各类学校距离越来越远,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二是教师评价的迷失。首先教师评价仍然没有摆脱以“分数”与“升学率”论高低的困境,其次教师发展性评价流于形式。三是学生评价的迷失。当前学生评价实践中主要存在着评价目的功利化、评价功能甄别化、评价内容知识化,评价方法数量化、评价主体单一化等弊端无法实现课程实施中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目的。
3.教育体制的迷失。今年9月,温家宝与北京35中教师进行座谈,他表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目前教育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是:首先是教育体制缺乏自主性。教育体制改革,应该把教育自治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应该减少行政对教育干预,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教育没有自治,教育就不可能实现他的根本目标。其次就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过于繁重。现在的教育体制并不注重培养一个人的长处反而只注重提高一个人的短处,试图能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全才。这样的结果就是会把每个人变成长处不长短处不短的平庸的人。
4.教育本体的迷失。我们看到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做到“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做到“献身教育无悔怨,恪尽职守作奉献”,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教师队伍中存在“两不现象”:首先先天不足,现在报考师范类院校,能力强、素质高的中学生数量明显不足,师范院校招收到的学生素质整体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次是后天不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的嬗变,教师的业务、职业道德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部分教师身上出现了为师不廉、厌岗怠业、非人道对待学生等形形色色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