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没有读过大学。他11岁开始独立谋生,16岁离乡背井去了大城市喀山,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房工人和杂货店伙计。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不断学习,忘我地看书,最终成了作家,并创作了《我的大学》等许多文学名著。
背井离乡来到城市谋生的农民工,绝大多数也没有上过大学。这其中有许多打工者,怀抱文学梦想,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始终坚持打工文学的阅读与写作,打工文学成了他们心目中的大学。
打工文学的确是一所大学,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一所自修大学。这所大学的设立,符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所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团结和引导广大爱好文学的打工青年,把打工文学的学习与实践,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和鼓励打工文学作者,创作优秀的作品,为社会提供惠而不费的精神食粮、传播劳而不怨的打工思想;通过对打工文学的教学、研究与推广,揭示底层写作在文学、社会、政治场域中的边缘化处境,展现“体制外”文学活动所引发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后果,并对打工者等弱势群体的“文化低保”(文化权益的最低保障)设置实践议题,提出文化应对策略,激发悲悯情怀和改造意识。
打工文学这所大学的办学规模是巨大的。打工作家汪雪英介绍说,目前全国业余从事打工文学写作的打工作者大约20000—30000人。打工诗人许强认为,其中业余从事打工诗歌写作的人,估计有10000人以上。这些数字未必是权威发布,但至少看得出,有太多的打工青年,正在打工文学这所大学深造。也有许多打工青年,他们以发表高水平的打工文学作品,加入各级作家协会,获得各种文学奖励等优异的成绩,顺利地从打工文学这所大学毕业。毕业后,有的人不再从事打工文学创作了,甚至离开了打工文学阵营,这不是背叛,或许是更生。正如许多名牌大学毕业生,为了生存,用非所学,改弦易辙。但是,方向易改,母校难忘,我相信,每一个从打工文学这所大学走出的毕业生,在灵魂深处,在潜意识当中,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文学黄埔”。
下面就简单地介绍一下学校概况。
既是大学,校长是谁?当然是杨宏海先生。
杨宏海先生当过知青,做过煤矿工人,也干过船工,对于处在底层与边缘状态人群的精神需求有着极深的了解。1985年,他从广东省嘉应学院调入深圳市文化局。也就在这年,他率先提出“打工文学”这一命题。20多年来,杨宏海先生一直是打工文学最热切的呐喊者、推广人,有“打工文学领头羊”之称,被广大打工文学小青年亲切地称为“打工文学他爹”。是以杨宏海校长为首的无数仁人志士的支持、奉献和全情投入,成就了打工文学的前世今生。打工文学能有今天的花样年华和幸福时光,能为当代中国文坛贡献那么多锦绣文章,杨校长功莫大焉。
《中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高等学校应设立学术委员会。打工文学这所大学也有其学术委员会,下面20位专家学者,因为他们对打工文学的深切同情与大力支持,是当然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他们是:李敬泽、胡经之、雷达、蒋述卓、何西来、谢有顺、张颐武、张清华、张德民、张中良(秦弓)、王晓华、贺绍俊、谭运长、冯敏、邵燕君、曹征路,柳冬妩、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朴宰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主任尾崎文昭,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前主任熊景明。其中,学术委员会主任当推李敬泽先生,正是他所执行主编的《人民文学》杂志,坚持刊发打工文学作品,坚持把人民文学奖颁发给打工文学作家,才使得打工文学逐渐扬眉吐气,意气风发,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了立足之地。
既是大学,总要有学科与专业系。打工文学这所大学设有诗歌创作系、散文创作系、小说创作系、报告文学系、文学评论系,编辑出版系等,那些打工文学常见的学问,在这所大学都有传授。
诗歌创作系实力雄厚,许强、罗德远、徐非、任明友、张守刚、黄吉文、许岚、王甲有、李明亮、张绍民、李笙歌,李晃、何真宗等人,他们经验丰富,成果丰硕。他们出报纸、编年选、办文学馆、搞策划,还得到了香港乐施会的经费赞助,把打工文学推广得风生水起,使打工诗歌成为打工文学的主体。散文创作系才女当家,郑小琼、塞壬先后获得人民文学新浪潮散文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中国顶尖级文学大奖,教人刮目相看。小说创作系由王十月挑大梁,连“国家订单”都拿下来了,想不“发”也难;另外,打工文学第一代作家“五个火枪手”有四个(林坚、张伟明、周崇贤、黎志扬)出自小说创作系,足见该系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报告文学系的安子、汪雪英,也是锐不可挡。汪雪英《漂在东莞十八年》这部纪实作品,由出版社给她免费出版,她骄傲地说“签单其实很简单”。文学评论系的系主任柳冬妩,那岂是一个“牛”字了得?身为东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东莞理工学院兼职研究员,他的《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中国“打工诗歌”研究》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本“打工诗歌”理论研究专著;他的新著《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获国家社科基金8万元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类唯一的国家级项目,层次高、影响大,多少教授、研究员都拿不到这个基金;同在东莞的评论家胡磊硕士,自称“新莞人”,也是文学评论系的一杆老枪,他的“南方乡镇的叙事视野”目光犀利、炯炯有神。编辑出版系的文能(《佛山文艺》杂志主编、《打工族》杂志主编)、鄢文江(《江门文艺》副社长)、徐东(《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周刊》主编)、林坚(《特区文学》责任编辑)、林灵(《番禺日报》资深记者)等讲座教授,都是万千打工文学爱好者的偶像。他们为人作嫁,往往以讲座的形式,从编辑出版的角度,为打工文学青年指点迷津、传道授业。
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打工者我也不例外。我是打工文学这所大学文学评论系的一个学生,2005年入学,2006年作为“交换生”,去香港中文大学交流了一阵子打工文学。四年时光转眼过去,我自觉学习成绩平平,交不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不知道可不可以毕业。我想,我会和打工文学这所大学的所有莘莘学子一样,努力地为自己的毕业与前途而加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