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宁:2009年11月19日东方早报社论
前天,上海举行推进社会建设大会。会议规格很高,本市“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悉数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在讲话时要求本市各级党委、政府“清醒认识社会领域深刻变化拿出实实在在措施”。
一段时间来,上海新政迭出:城市功能转型和“两个中心”建设全面提速;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制造业和高新产业发展被置于优先发展重中之重;如今,推进本市社会建设又被纳入前所未闻的高度加以实施。我们认为,若将前两项内容视作推动上海发展的两个“轮子”,那么再把社会建设纳入其中,上海的发展将形成“三轮驱动”的历史新格局。有决心迈开这一步,力求有所突破和收获,乃为政者头脑清醒、思路清晰,再次拿捏准了上海未来发展之“命门”。
一座特大城市,功能结构为“形”、产业结构为“实”,社会建设乃构建城市和谐之“基”。何为社会建设?社会学教课书上有完整阐述,本文不再赘述。结合上海社会建设现状,我们要说的是:
狭义层面,一切关乎上海市民和外来人口的“衣食住行教”都属社会建设的范畴。简言之,推进社会建设,首先要让全体市民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共享经济发展之成果。说得再具体一些,譬如仅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卢湾区内旧式里弄,目前尚有3万户居民使用马桶,如何通过旧城改造、危房及棚户区改建,哪怕因地制宜实施更简约的临时“厕改”,让这些居民早日告别倒马桶的不便和烦恼,就属非常朴素的社会建设任务之迫切。
稍作展开,本市普遍存在的出行难、就医难、儿童入托难、社会养老难、就业创业难、商品房价高到离谱等一系列突出社会焦虑、以及中心城区与郊区居民不能均等享有基本社会福利和基本公共服务等等,都属本市社会建设需要率先关注的内容,有待通过社会建设扎实推进逐一消解。
无须再作更大范围的展开,人们已当大致体察,社会建设涉及面极广,仅政府层面就牵涉诸多部门,必须统一各方意志协调各方力量,作为社会系统工程加以推进。就当下而言,要使社会建设在较短时期内有明显改观,让市民感受实惠、理顺心气、增添念想,以确保推进社会建设之政府承诺为广大市民所识同,务必要集中市、区、街道(乡镇)之三级公共财力,集中投入于历史形成的突出民生欠账之偿还,尽快补齐一批城乡公共服务短板。
30年改革开放之中期阶段,一则“过来人”耳熟能详的民谣叫“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民谣所指,反映改革过程中部分社会群体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甚至剥夺。而随之展开却因剑走偏峰而遭致的“泛市场化”改革,又以分配失公为主要矛盾形态----在更大层面上导致民怨的凸显和激化。
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导致利益多元、诉求多元、价值判断多元,有限政府资源不足以承担“不同而和”的社会整合和利益诉求协调。于是,人们看到并直接感受到,尽管政府这几年民生投入不断加码,但许多时候、很多特定情形下,政府投钱费力却不讨好,甚至反遭致部分民意的强烈反弹。
再一方面,面对社会结构深刻变化所呈现的各种矛盾冲突,各级政府舒纾民怨的思维方式陈旧、手段单一;体制内传统社会组织面对矛盾束手束脚,不知从何着手分担政府与社会之忧;而民间性质的新社会组织迄今仍呈总体稀缺状态,难以就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民之间具体利益纷争之化解担当“和事佬”角色。毫无疑问,探索“协商求同机制”,以“求同”而实现“求和”,同样属于历史赋于上海推进社会建设绕不过去的时代命题。显而易见,这比公共财政投入环节的社会建设要困难因而更显破题之迫切。
就“协调求同机制”之探索,当务之急,诚如俞正声同志所强调:“凡发生社会矛盾的重要问题,领导干部要直接和当事人对话听取意见;领导干部要积极利用媒阐述对自己工作中问题的认识,争取社会共识”。就此,前两天俞正声同志已带头先行,希望各级官员能紧随而至。据报道,上海已就推进社会建设形成《若干意见》,工作部署和近期抓手已然明确,具体如何推进人们寄于厚望。同时,鉴于推进社会建设同样涉及政务公开,建议尽早公布《若干意见》文本及可量化的阶段性进度目标,以便动员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广为参与,并接受市民评议和监督。
推进社会建设, 上海再次拿捏捏发展“命门”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