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大学生座谈:
主题:首届博客文化节系列之三《博客文化与博客发展论坛》
日期:2006-1
主持人:北大学生会许晓辉
许晓辉: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感谢大家在期末考试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听,今天为大家请来在博客界非常
有名的三位博客的作者,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三位演讲嘉宾。
第一位是著名网络时评人赵牧先生。
第二位嘉宾是著名新闻评论人,曾任南方日报集团巴格达站记者安替先生。
第三位嘉宾是著名的出版人老六。
(注:由于原始纪录的文字没有进行过整理,这里我只把自己讲的内容整理出来备忘)
今天的讲座可能有些同学前面的讲座没有听,可能对博客和博客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不清晰,前面有五分钟的时间请赵牧先生为我们概括地介绍一下博客和博客文化。接下来由安替先生和老六同志和赵牧先生做精彩的演讲,最后是大家的提问时间。下面有请赵牧先生。
赵牧:各位同学好。介绍什么是博客很容易,介绍什么是博客文化很难。我想博客大家去用一下就知道什么是博客了。
至于什么是博客文化,在这里多说几句,文化这个概念非常大,我想从纪录与出版的不同技术手段和形态来讲什么是博客文化,我们知道人类记录历史的方式经历了很多阶段,比如结绳记事,金文、甲骨文、羊皮书、泥字,绢书、雕版,然后是活字印刷等等,再后来出现了激光照排。
博客和以往记录历史和书写历史的方式有诸多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也是意义最大的地方在于:博客是一个从书写、编辑、出版一次性完成的过程。没有任何中间环节,这个差别非常大,我们说博客也有检查,涉及敏感的问题有检查的,更大的检查机制来自于个人,博客是网络意义真正的家,我们知道个人对自己的家通常是很爱护的,公共空间比如在BBS涂鸦,谩骂,但是在博客里非常在意家的整洁,这是最大的不同。
因此我认为博客的繁荣,如果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考察的话,它的最大的意义是就是一次文化的自觉,人们在自己的个人空间记录自己的情感、关注的事件、传达某种信息时,通常会比较认真严肃。有关“博客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就先说到这里。
。。。。。。。
许晓辉:从网上了解了一下赵牧先生,看到这么一个介绍,这个介绍不知道是不是您自己写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一个以写作方式存在的劳动者,发不了财还能活下去,20年来发表过百万字随笔,政文,其中大半以腐败为敌。。。。赵牧先生还是个登山爱好者,也许多年的登山户外,使他更能接近大自然,更能接近人天然本色和纯粹人生,下面有请赵牧先生。
赵牧:北大有个山鹰社,我跟他们有些联系,顺便自我介绍一下,我确实很喜欢户外活动,我在搜狐也主管过户外频道,北大的户外活动爱好者跟我联系。继续刚才的话题,刚才是开场白,有些问题没有展开谈。比如刚才说文化是很复杂的概念,我刚才讲文化是个很难定义的概念,几乎不可能有的人人都能接受的文化定义。
安替刚才讲到精英的问题,我也想就精英草根这两个概念展开来说几句。还有最近有一个非常热烈的问
题,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纸媒体的寿命还有几年?
下面先就出版的形态来讲讲纸媒体的寿命问题,本来我对这个问题并不感兴趣的,我认为活版印刷取代木板印刷是必然的,激光照排取代铅与火也是必然。互联网取代纸媒或者在大部分程度上取代纸媒也是必然的。这个问题本身没有太大的讨论价值,这是一个技术驱动社会演进特别突出的时代。当新的传播技术手段出现后,对社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想只有在这个层面上讨论纸媒的寿命才有点实际的意义。
今天下午有一个杂志的总编辑在MSN看到我,他说我们如果拒绝给互联网提供纸媒的内容,你对利弊如何有何评判?我说你当然可以拒绝,但是绝大大多数纸媒根本无法拒绝。事实上,在网上阅读新闻,已经不但是公众日益依赖的一个路径,现在纸媒体好的文章想要获得巨大的社会影响,不通过互联网也根本不可能实现。
在我看来,我们过去所说的全国发行的报刊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全国性的,只有互联网才可以称得上是全国性的媒体。传播技术的变化导致了文化传播的变化其意义非常重大,有很多需要细加思索和研究的地。
接下来我要谈博客。博客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个个人自主的纪录和传播的工具,对于它的属性,刚才安替谈到博客是精英写作还是草根写作的问题,我以为这个问题意义也不大,因为我们在谈论博客是精英写作还是草根写作的时候,我们谈的是写作,精英可以用博客写作,草根也可以。差别只在于影响力而已。此外我们对博客可以用来干什么其实还没有过全面研究。
比如说现在有很多基金机构、证券公司,还有小商贩也利用博客,今天某证券博客说大盘要涨,它把自己的博客连接到处散发,别人可以通过他的博客来了解他对近期的证券或者期货走势
的看法,你说这个博客是精英写作还是草根写作,现在说的精英写作和草根写作,往往是局限于媒体这个圈子,实际上在博客上可以干很多事,可以传播信息,可以记录生活情感,我还发现有些博客里的很多文章都是隐藏的,很可能是某对恋人共享的博客。还有人专门为孩子建立的博客,纪录孩子出生的第一天怎么样,第二天怎么样等等。在搜狐博客上,我还看到过一个卖鸡蛋的专业户的博客,它用博客来推销鸡蛋,博客名字叫鸡蛋博客。
博客能用来干什么?博客是什么?我想说,博客你用来做什么它就是什么。互联网上有很多奇迹,博客也可能会创造很多你想象不到的奇迹,博客不仅仅是文字或新闻工作者可用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使用这种工具。所以,我认为现在给博客进行定义还为时过早。
这些年,一涉及到“文化”的话题,总会有人说什么是主流文化,什么是非主流文化,刚才安替说到老宋的博客,牵动了海外媒体的视线,能够对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产生巨大影响,所以他是博客文化现象中的主流。不过,站在中国现实的语境中,“主流”不是这个意思,官方认可是才是主流,官方不认可就是非主流,这个语境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在说“博客文化”现象时,我更愿意用“趋势”来替代“主流”的字眼来评估它的意义。比如商家厂家、基金、证券机构利用博客时有非常强大的商业利益在驱动。
现在的中国,什么才是主流?我觉得现在商品经济肯定比计划经济主流,商业文化自然也是主流文化。
从博客目前的用户来看,我以为大致可以划出四个主要应用群体。
一、亲情圈用户。一对父母生了一个宝宝,为了这个宝宝爸爸天天上网折腾,在博客里折腾,就像过去给皇帝写起居注一样,把宝宝的动态发到博客里,给他的亲朋姑姑、爷爷奶奶看看,我把这类用户定义为亲情圈用户,这里也包括数量很多情侣用户,它很私密,圈子很小,但数量庞大。
二、兴趣圈。比如我和登山界很多朋友现在都通过博客联系起来。比如说中国登山队的王队长,还有王石这些人,我们都是登山爱好者,我们职业虽然不同,但有共同的爱好。
三、职业写作圈。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商业利益驱动的写作,比如证券机构或分析师,它利用这种东西来传播它的信息。第二类就是传统的概念媒体或媒体人,像刚才安替说的一样,传统媒体的出口非常狭窄,一个是报纸的容量是有限的,它的度量更有限,因为度量更有限,所以好多想说的话,说不出来的话,不能够经过传统的媒体渠道来表达的时候,它可以通过BBS来表达,也可以通过博客来表达。过去博客使用不广泛的时候,BBS表达非常流行,比如北大曾经繁荣的三角地,水木清华等等,但是BBS有很大的缺陷,就是个人的东西不容易汇总搜集,对于职业写作且抱有严肃态度的人,通过BBS展示自我非常困难,现在好了,有了非常好的方式就是博客。
博客能干什么,大家看多了,包括职业写作能干什么,刚才安替举的例子也能影响国外的媒体看中国
的视角,牵动中国的视角,看多了以后,会有更多惊喜的发现。
四、名人圈。新浪博客靠打名星牌成功地推销出博客的概念,许多名人发现通过自主控制的博客可以成功地营销自己。我想,众多明星这个现象在中国会持续下去。
五、官员博客。数量不多,但已经有了,在中国环境下,官员公开写作还是比较困难的,以后退职的官员来写博客,写我当年在中南海的日子等等,他退了,七老八十了只欠一死,没什么负担,这个时候可能会来写。这对于还原许多历史可能会有很大价值。
下面说说博客的媒体意义。
比如像新奥尔良事件出现以后,还有巴黎骚乱,当地人目击者在博客上传现场图片,上传目击文字的时候,显然,它就有货价实的新闻传播。无论域名是否独立,博客都可以作为媒体出现的,拉链门事件,东南亚大海啸,我们第一时间看到很多的图片都是目击者在现场传到博客中的。
北京青年报曾有一句自我夸耀的广告词,气魄挺大。这句广告词是这样的:“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作为理想作为自我激励,这种表达是可以的,但实际上不可能做到。不要说它做不到,世界上最强大的通讯社也做不到!谁能做到,我认为博客有可能做到,因为它的用户太庞大了,无数用户自主上传的内容就有可能实现这个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观察博客在传播领域中的作用,那就是非常地可怕。
我私下曾与人讨论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博客的最大功用是什么,我认为它是第二代通讯社。过去的通讯社是一个通讯社是对所有纸媒。博客不是这样,博客是任何一个潜在的信息发布者对任何读者,是N点对N
点。对博客文化的思考当然还可以更深远一些。我要说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许晓辉:三位演讲嘉宾都在尽量压缩时间,给大家互动的机会,安替来的时候跟我说,说我在上面讲
,不知道下面同学想要听什么,接下来有互动的机会,大家把自己想要提的问题,想要了解的内容,都可以提
出来。
提问:北大新闻学院学生,现在传媒频道在各个网站非常多,你们平常比较关注那些网站的传媒频道
,觉得做的怎么样,希望看到哪些内容。我的定位是关注传媒动态,聚合传媒人物,点评传媒事件,希望它能
成为传媒人精神家园的定位。
赵牧:互联网,以搜狐、新浪、网易三家门户说,都做过类似的媒体聚合、评点媒体表现的事,搜狐曾开发过一个叫“传媒地图”的开放可供查询的数据评估工具,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取消了,这个东西很好。现在网易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
传媒研究要做得很到位,必须刀刀见血才行。目前在门户网站上看不到很象样的传媒分析,包括一张报纸或者是一个杂志的经营得失,运作的如何,都看不到。想了解一张报纸的内部问题,它运作的方式很难,媒体在一些重大事件中的表现如何,倒是能在一些BBS里看到。
主持人许晓辉:今天的座谈非常活跃,畅谈一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演讲很成功的一次。谢谢三位的精彩演讲。
http://wuhuijing.bybk.pku.edu.cn/user1/2/archives/2006/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