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就是按照《罗伯特议事规则》制定出来的,在一个古老民族通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这是不可回避的第一步,其实,从学习“会议通则”入手,让国人学会参与公共事务,训练做公民的习惯,孙中山先生早就想到了。当年在美国流亡时他曾将《罗伯特议事规则》英文本交给留学生蒋梦麟和刘成禺,希望他们翻译成中文,他们没有完成,做过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后来回忆此事,还不无遗憾。相隔七年,孙中山亲自完成了《会议通则》,除了参考《罗伯特议事规则》,还参照了美国女作家沙德氏1891年出版的《妇女参政议事手册》。1917年4月,《会议通则》铅印线装本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二十章,介绍临时集会、永久结社、议事程序等,对动议、附议、讨论、表决、复议、修正案等,都有非常详尽的可操作性步骤。“动议”这个概念,也许第一次在汉语中得到如此完整、细致的表述,包括搁置动议、延期动议、付委动议、修正动议、无期延期动议……这些繁琐的技术性程序,今天读来仍然充满了陌生的新鲜感。难怪廖仲恺说,孙先生写这本书的用意就是为了养成开会议决的习惯。孙中山自序说得更清楚,中国人之所以如一盘散沙,是因为专制所造成,他写此书,就是要推行民权,类似孩提学步开始,“人之初生,不能一日而举步,而国之初造,岂能一时而突飞?孩提之学步也,必有保母教之,今国民之学步,亦当如是。此《会议通则》一书之所由作,而以教国民行民权之第一步也。”所以,后来孙中山干脆将书名改为《民权初步》,作为《建国方略》的三部书之一,也是最早的一部,其他两部是《孙文学说》和《实业计划》,构成了他关于社会建设、心理建设和物质建设的蓝图(另有一部国家建设,没有完稿)。
孙中山作《会议通则》时,正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低潮,理想屡屡受挫,蛰居上海租界时,所以章太炎称之为“忧患之作”。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虽然已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破土而出,如何让民国名副其实,使国人真正能够享有民权,他做过深入的思考,最终找到的切入点是如何学会开会、动议、附议、表决,也就是首先学会在一个现代社会过公民生活。
公民生活不是天生的,而是习得的。对细枝末节的琐碎规则的尊重,并学会在规则里表达自己的意见,凝聚共识,缺乏这样的训练,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也无法有效参与公共事务。中国企业家阶层开始在自己创立的环保组织学习如何做公民,不是一个简单的富人游戏,它隐含着社会变革的重大意义,我们面临的新一轮社会转型能否顺利往一个健康的方向演进,与这个掌握了相当财富资源的阶层能不能承担足够的责任,并具备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当每个社会阶层的成员,都有机会在自主组织中学习规则,学习如何开会、动议这一套,也就是学习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时,我相信,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雏形就已经悄悄在孕育之中。
(文/傅国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