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经济让洪湖再现“苏南模式”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一提起洪湖,大家都会想起洪湖最有名的特点,那就是水多。洪湖作为湖北最大的连江淡水湖,地处四湖水系下游,属于典型的平原水网湖区,全市现有国土面积251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29万亩,可开发利用水面86万亩,现有水产养殖面积70.8万亩。近两年来,洪湖市依托资源、区位、技术优势,转变养殖增长方式,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水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市水产品总量近两年来大约都在30万吨左右,水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水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份额都在60%以上。
也正是这一方水,造就了现在的“鱼米之乡”,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洪湖人,同样,还是这一方水,吸引了来自江苏湖北商会会长殷铖杉的观注,他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方水,决定依托洪湖的水资源,整合洪湖的产业特点,开发洪湖江苏工业园,把“苏南模式”移植到湖北来,但这并不是过去“苏南模式”的简单重复,而是继承精髓,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
继承精髓,让洪湖再现“苏南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南部无锡一带利用集体资本办企业,乡镇政府积极参与办企业,允许先富并追求集体富裕。当时这种模式产生的积极效应非常明显:乡镇企业如火如荼,农村小城镇星罗棋布,工业产值三分天下有其二,农民迅速脱贫,打造了极强的经济实力。“苏南模式”因此名声鹤起,成为是一面强有力的旗帜。
现在,总结“苏南模式”的特色,按当时流行的说法,一般可以归纳为“三个为主”:集体、工业、市场调节;“两个协调”: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个共同:共同富裕。时至今日,六个要点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但其本质没有蜕化。
纵观历史,苏南当时的成功,是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其市场化改革路径,适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如今,我们着眼于湖北的现实,可以发现当今的湖北差的就是县域经济,大部分经济比较薄弱。但这正是苏南前20年的状况,正好适合“苏南模式”栖息。殷铖杉与他所领导的商会会员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开始着力开发洪湖江苏工业园。据他本人介绍:“由商会组合会员斥资13亿多元建设的洪湖(新滩)江苏工业园,产业园总体规划面积2600亩,是近年来除房地产外苏商在鄂投资的最大项目”。
按照他的思路,工业园将立足洪湖的水资源优势,突出生态养殖特色和水产品加工特点,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福一方农民”的理念,争取成功移植“苏南模式”。
一是整合洪湖的水资源,依托已经形成的沿江20万无公害水产板块、沿下内荆河20万亩生态水产板块、沿湖20万亩绿色水产板块和沿洪排河60万口网箱养鳝板块的养殖格局,继续组织农民养殖户把一些零散不成片水域面积连接成片,发展洪湖优势主导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养殖,争取培育出诸如江苏知名品牌泗洪螃蟹、“盱眙龙虾”等一系列响当当的洪湖品牌。
二是建立洪湖江苏工业园,其中包括鱼市物流中心、水产品交易市场、江苏工业园、研发中心,将引进30多家江苏企业,建成后的产业园将是一个集水产养殖、生产、深加工、技术研发、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群,形成完全的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更趋于完善。建成后的深加工企业将拥有国际最先进的原料车间、清洗车间、精加工车间、速冻车间、无菌加工车间、冷藏库等完善的先进深加工工艺流程车间,将是中部地区最大的水产品深加工企业。
当然,工业园建设继承的还是“苏南模式”那种自下而上的草根精神,那种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但着眼的却是实现后发优势,着手的却是新滩新农村建设。首先江苏湖北商会将工业园内的农户,拆村并户,以新农村建设标准,建造农民新村,建筑风格需符合农民生活习惯。最初进入新村的农民,要和工业园内的企业有合作关系,构成“公司+基地+农户+商会管理”的模式。也就是说,资金由商会组织,工业园企业投资,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公司分成,基地产品在公司确保高于高市场价的商议倍数收购,从公司利润分成中逐步代扣为农民新建的住宅资金,使农民无后顾之忧。并且通过工业园聚集众多优秀企业,引进高科技产业及其他产业的加工生产可为洪湖近万名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解决洪湖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显然,工业园内的江苏企业在资源、政策中也能得到众多实惠,双方形成互惠互利。
与时俱进,商会经济作用凸现
尽管现在对苏南模式仍有争议,但从历史客观公正地看,苏南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初始意义不能低估。将苏南模式移植到湖北洪湖市,也并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在这其中,江苏湖北商会功不可没,其成立于20071229,现已成为苏商与湖北之间的经济“红娘”,真正成为了政府进行招商引资、项目推介的重要帮手,其不可替代的“商会经济”作用越来越大。
首先,“商会经济”弥补了“苏南模式”的先天不足。苏南模式是在初始条件——资金、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不足情况下,培育企业自我成长的经验总结,而“商会经济”是指以商会为组织纽带,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与协调管理,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经济,运行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此可见,一方面,江苏湖北商会可以通过自己的组织网络,在移植“苏南模式”中,能够给洪湖经济建设带来大量的开发建设资金,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成功的管理技术,带动一大批较高素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洪湖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另一方面,江苏湖北商会企业会员,他们大多数是“苏南模式”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从村办企业、乡办企业到民营企业。经历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过程。他们身上蕴含着建设新农村的内力,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宝贵的管理经验,把他们引到适合自身企业要求的县域经济中,更能体现他们自身的价值,对提升企业发展,对县域经济产业发展都能起到比政府的号召还来得更快和更有力的作用。
同时,“商会经济”也增强了农民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以前苏南模式推行的“农户+基地+公司”模式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山西省山阴县是闻名全国的奶牛养殖县,形式上也是实行的“苏南模式”,从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上半年,由于一些地方的粮食、饲料价格迅速上涨,山阴县6万多头奶牛的养殖成本陡然增长,牛奶收购价格却丝毫未涨。养奶牛挣不到钱,甚至赔钱,一些奶农开始忍痛将圈中产奶量低的奶牛当肉牛屠宰掉,这成了当地奶农们的伤心事。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公司和农户没有预防风险能力。
而现在我们有了商会组织,可以有效的防范风险。商会组织因信息广、调整能力强,抗风险能力自然也强。江苏工业园将进园的企业和农户挂钩,商会配合政府监管农民与公司合作关系和订单的实施让农民在增收中得到保障。
同时,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江苏企业以商会为核心聚集发展,积累了原料基地、加工基地和在这个区域的销售网络,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能更好地壮大自身企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
洪湖江苏工业园规划理念一直就是重视节约型、环保型,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进行生态工业园建设,实施园区带动,以园区为载体,以水产品深加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支撑,走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商会将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作用,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通过市场、信息、科研,使洪湖60万亩水面年产近30万吨的水产品从低档向高档发展,从单一鱼产品向深度产业加工发展。将过去一直被用作饲用鱼粉的低值水产品精制成食用鲜鱼浆,再将其生产出各式各样的鱼糕、鱼丸、鱼卷、鱼饼干、鱼酱、鱼点心等方便食品。倡导工业园通过建立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与废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促进水产品深加工生态系统内的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水产品深加工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实现资源-水产品-再资源化的现代化水产品深加工生产过程,有意识地引入下游企业,使企业间实现生态共生,如:引进保健水产品生产企业,将鱼内脏或水产品加工剩下的鱼鳞等下脚料经特殊提炼,再配合辅料制成保健水产品,如鱼油食品、鱼鳞食品、补脑低胆固醉食品等。
据殷铖杉介绍,工业园将加大废物综合利用力度,因为洪湖有虾壳,而这些虾壳通过硫酸加工后会发臭,严重污染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便花了3亿多元引进了一个把虾壳变为一个生物源的星火p95”项目,这样可达到消除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实现水产品循环经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