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史 杂 论(54)
再谈人的“理想”
在原史杂论(53)中讲了人的理想,人的真正的理想和唯一的理想是最求完美的过程。人的各种远大的抱负和目标都仅仅是追求完美的载体和工具。常常由于不懂得事业目标仅仅是理想的载体,甚至完全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以至于事业成功者经常在人格方面的表现令人不解。黄宏生已经身价过亿,又何必要挪用公款?领导干部已经应有尽有了,何必还要贪污?从理论上来讲就是因为错将理想当作事业或定位在功名。
人类的“惟一”的理想就是追求自我的完美。真正完美的人是可信、可亲、可敬的人。
“可信”的人,其可信在于如一和自信。最根本的是始终如一和表里如一。如同幼儿的天真在于表里如一。所谓的“城府深”也就是难以使人感到表里如一。许多的家长对于上初中的孩子感到头疼。实际上就是由于家长在孩子心里不是表里如一的,子女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实的或全部的想法告诉家长。本质上孩子心理不认为家长总是可信的,而可信的是他的朋友。男女青年之间如没有了可信,就不可能有任何真实的感情。
“可亲”的人,其可亲在于包容和善良。只有与人为善才可以包容。与人为善的人都是可亲的。在信息化和多样化的社会中,缺少包容的人就会失去资源。
“可敬”的人,其可敬在于执著和坚毅。执著于事业或事情的人都是可敬的。社会上许多几十年坚持照护失去生活能力的人,其可敬就在于坚毅和执著。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信息,执著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可信、可亲、可敬的统一,就是完美的人。追求可信、可亲、可敬的统一就是有理想的人。
在社会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在人的发展机会紧缺的环境中,人们经常要讲理想做大事业。因为做大事情可以带动的人的思想境界的提升。但是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在信息化社会中,在机会越来越多、资源越来越丰富的环境中,理想就要回归其本源和本位了。正确的理想,可以得到更充分的机会和资源。
这就是现在要为“理想”正名的原因。
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理想。
成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