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畅谈


    

2009年10月14日

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这位华人艺术家——王衍成。在对艺术家浅薄的认识里,我一直以为他们都是远离人群的一派,所以,与衍成见面前,我还是有些忐忑,担心的是自己够不到艺术家的那种境界。但是,在他眼镜后面,我看到了他和蔼的笑脸;他用笑容与随和对我诉说着他对艺术的追求。

三十多年来对艺术的陶醉,他不断地打开一扇又一扇通往更开阔广野的自由的大门。来到法国,这个浪漫的国度很快地让他找到了艺术的另外一种意义:他要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让自己真正地去了解、发掘自然;让被动转化为自由,在重新提取自然的过程中,把形而上的抽象通过形而下的具体表现出来,然后再用艺术表达自然。或许在别人狭隘地刻画个人风格的时候,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眼去看这个大千世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地球的转动与成长。走过非洲、南美、东西欧洲的许多国家,他发现了文化在本质上影响着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这就是他对我讲的“根性”文化。

这么多年画抽象画的心路历程,让他深深地爱上了抽象画;他解释说抽象画是一种精神,是人的审美、理解和内向的人性的联系,而这其中的一切一切皆来自形而上的机智。进入到抽象绘画里的人很少会再跳出来对抽象绘画提出问题,因为人一旦进入到里面,就会被这种语言深深地吸引住。但是,他就抽象画的发展提出了一个问题。他指出,抽象画在形而上之后便会偏重“形”;它把艺术、人的精神世界完全提取,过于形而上、过于精神化,从而变得曲高和寡。抽象画走得太远,缺少一种公共性和具体性。公共性即是指大众的参与性;只要抽象画越简单地进入到民间,群众便会越愿意与它对话交流并接受它。所以,在他下一步艺术创作里,他会往这个方向走。有人提到在他的作品里看到了具体性的因素,这就是他画中的意境和存在的真实性。而在这种存在的真实性里可能会产生一种抽象主义绘画之后的具象因素,但具象因素跟具象绘画却是不一样的。一直以来,抽象与具象的关系都难于互相兼容。在画具象画时,或许画家需要放开一些,所以笔也就会放一些,但这往往会造成不抽不具的效果;而在画抽象画时,为避免别人看不懂,画家或会加一个具体的东西在画中,这同样也会造成不抽不具的效果。为解决这个不抽不具问题,衍成指出必须把内容拆构,组构,再构,把物质提到机智,创造一个具体的真实性的物质感、具体的意境和幻化的一种存在的具体空间,然后再把抽象引到当代的新具象概念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抽不具的出现。

作为中国人,他时刻思念祖国家乡。初到法国时,王衍成已近而立之年,他基本的思维与道德观念的形态都在国内形成。因此,中华文化的“根性”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创作风格和他的归属感。在法兰西自由地追求了二十年,他始终怀着一片赤子之心,怀着贡献祖国的理想。所以,在他下一步的艺术规划里,他打算在祖国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为祖国的艺术事业出一分力。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庆期间,他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一场壮观、气势蓬勃的“复兴之路”大型文艺表演,让他感受到了一个崛起大国的风范,看见了一个政治中心的复兴在现实文艺中的实现。艺术表演者、艺术评论员的专业水平正在孕育着中国艺术文化新时代繁荣的来临。众多来自海外学术界、商业界、艺术界等领域的成功人士的回归,更加验证了他们心理上对回归发展前景有信心的吻合。正如他阐述的那样,艺术的整体是全方位的,与民族根性紧密结合,所以艺术家的身份定位须赢得民族认可方可实现。同时,他也提到因时代的发展在转型中,许多与真形相悖的事物与现象相继产生了;对如何保护知识产权、艺术产品等问题上,重新的思考斟酌是必要的。因此,他计划以团队结构的形式回祖国发展,以更好地为回归事业打好扎实的基础。

与衍成愉快的攀谈,让我在对艺术认识的空白一页上画了一笔,然后他再帮我点上了少许色彩。我深感命运对自己的眷顾,让我有如此的机会认识一位艺术家。我心中压抑的兴奋,不只是对他在艺术造诣上的崇拜,更是对他那份执着与忠诚的佩服。所以,我忍不住好奇问他:“钱对艺术家重要吗?有没有动摇过?”他摇了摇头给了我一个否定的答案。我仿佛在他的眼神里找到了一股已化作柔和的激情。一位成功的艺术家,除了他能感染社会感动人的作品之外,更值得人尊敬的还有他的精神和思想。就因为他的这份坚持、执着和真诚,让当天的王衍成铸造出了今日画坛的又一传奇!

作者 李文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