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价值探讨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价值探讨

                       陶国水

近年来,恶性肿瘤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死亡人数越来越多。根据最新资料报道,我国每年新发现恶性肿瘤病人400多万,每年死亡超过250万,超过发病人数的60%;全国每5个死亡人中,有1例死于恶性肿瘤,而且当确诊为恶性肿瘤时,属晚期者占总人数的68%。听起来,仍然让人“谈癌色变”。

在肿瘤的治疗上,现代医学主要采用传统的“三大疗法”,即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它们突现了肿瘤治疗的优势,为人类防癌、抗癌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且在医疗实践中又进行不断地研究和创新。如,外科手术采取扩大根治术,不仅切除肿瘤,还清扫周围组织及淋巴结,以清除转移之源。放射治疗已经发展到三维适形和三维调强,尽力做到精确定位,精确计算、精确放疗。目的使肿瘤组织得到更加有效的照射,周围组织和正常细胞不受损伤或少受损伤。

化疗方面也在采取提高药物剂量,即强化化疗来提高疗效,预防复发和转移等。但临床实践往往不尽人意。表现出,过度根治性治疗,不但没有起到延长生存期的作用,反而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症状加重,全身情况很差,寿命也未能得到延长的效果。

徐泽教授于1985年起对自己所作的3000多例胸腹部癌症术后病人进行信访,结果发现大部分病人均在2-3年内复发或转移。他发现一个重要问题,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他经过40多年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提示,提高及保持良好的免疫功能,保护良好的免疫器官,是防止癌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并指出,“癌症治疗的关键之一,是如何抗转移。抑制转移是降低癌症死亡率,提高疗效的重要关键”。他说“许多中草药具有一定的抑制癌细胞作用,且无明显的不良副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甚至还有不但能抑制癌细胞,而且可增殖正常细胞的中药,这是中草药抗癌的一大特色”。徐教授这种论点,其实就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体现。

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种“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主张在肿瘤防治中具有防止传变和转移的重要意义。

《内经》中有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论述,这些以预防为主的理论,为我们在恶性肿瘤的防治中提供了理论依据。如何把中医治未病理论,用于肿瘤的预防以及肿瘤治疗中的并发症发生的预防方面,如何用于提高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方面,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伟大实践和神圣使命。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未病先防   提醒人们要保护人体的正气、提高免疫功能,在肿瘤未发生之前,针对可能会引起肿瘤发病的各种因素,采取措施,阻断和延缓疾病的发生,争取不患肿瘤。

既病防变  提倡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发现患了肿瘤,首先不能精神紧张,过度紧张和放弃治疗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要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并且努力防其传变。尤其是患者采取手术、放疗或化疗时,要及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防止变生他症。“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愈后防复发  在病情相对稳定,临床症状相对减少或改善的情况下,中医应从整体观念出发,采取辨证施治原则,调节以及调动人体内在机能,平衡阴阳,纠正脏腑的太过与不及,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质量。

具体做法:

1未病先防   医学的最高境界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广泛宣传中医治未病的伟大理论,把人们的思想认识,从重视已病的治疗转移到对未病的预防上来,这是医学界的一场伟大革命。

 

肿瘤病人高额的医疗费用让很多家庭“负债累累”、“因病致贫”。我们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下去。要指导人们注意预防、以及自身行为干预意识,要增强养身保健意识。即“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无事之前,不迨于即逝之后”。

1.1注意情志调摄   情志刺激是百病之源,更是肿瘤发病的重要诱因。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遵生八笺》说“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内经》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论;更明确提出“喜怒不适……积聚以留”。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避免过度的情志偏激,可以保持体内气血条达,阴阳平衡而不生病。

1.2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起居要有规律,饮食要有节制以及合理搭配,多食五谷杂粮以及水果、蔬菜,少吃或不吃煎烤、油炸、霉变、腌制食品等。

1.3多运动、增强体质。增强体质可以提高、增强免疫功能。所谓“动则不衰,用则不退”。可以打太极拳、练五禽戏,甚至走路、跑步等运动。贵在坚持、持之以恒。

1.4注意环境卫生    房屋经常开窗透气、通风,防止各种污染,室内装修一定注意环保,不要选择含有放射性物质和其他致癌物质的建筑材料;少用含棉类、苯、四氯化碳、甲醛、二氯甲烷等装饰材料。

1.5忌烟、限酒   吸烟有害健康是众所周知,古人亦早已提出。吴澄在《不居集》中说“无病之人频频熏灼,津涸液枯,暗损天年”。清人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说“耗肺损血,世多阴受其祸不觉”。有人用420总结吸烟之危险,即烟草含有20余种致癌物质,吸烟每日超过20支,烟龄超过20年,患肺癌几率较常人多出20倍。

至于饮酒,少量有益健康,因酒在中医认为是“百药之长”,具有助药行力、活血化瘀诸功效。但过量则有损健康。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论说“酒味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是也。饮酒过渡丧身之源”。

1.6不要过度疲劳,注意优质、充足睡眠   “劳则气耗”,过度疲劳可以使免疫功能失调,所以在工作或运动中一定要掌握尺度,过犹不及,反受其害。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患有满性疲劳综合症,失眠等。保持良好的睡眠十分重要,民间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一天一头猪,不如一觉呼”。清人医家李渔更为明了地论述睡眠的重要功能,他说“养身之诀,当以睡眠为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1.7不要随便买药吃  身体不适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世界卫生组织警示,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全球1/3的人死亡不是由于疾病本身,而是药物不良反应和患者不合理用药所致。是药三分毒,尤其是一些抗生素,乱用以后可以出现许多疾病。

2既病防变  明确恶性肿瘤的诊断以后,首先还是选择“三大疗法”进行常规治疗,在没有发现确有特效抗肿瘤中药之前尚不能拒绝“三大疗法”。但是进行“三大疗法”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出现并发症,加重病人痛苦,使得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比如,我们这个地区食管癌发病率高,除了部分病人进行手术外,大部分都选择放疗或放、化疗同步。我们从大量的病例中发现,病人在放疗后,出现放射性食管炎。咽喉部干燥疼痛,胸骨后疼痛难忍,口干、口苦,惧怕饮水进食。

几年前曾有一例住院病人,就是因为长期拒绝饮食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最后出现恶病质、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近几年,我们针对放射性食管炎作了大量临床研究,使得发生率大大下降,即使出现症状也较未使用中药者轻。中医认为,放射线属火热毒邪,在放疗过程中病人,出现热毒过盛,耗气伤阴,毒邪内陷,致使气滞血瘀。所以,我们临床多给以滋阴清热,解毒化瘀,益气养血治疗,疗效满意。

化疗药物毒性大,缺乏选择性,它既能杀伤肿瘤细胞,也对正常细胞伤害。表现比较明显的是患者经过1-2个疗程化疗后,出现白细胞或血小板下降。另外,还有心、肝、肾功能的影响,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

中医认为,化疗药物为“热毒药邪”,入侵机体,损伤气血,致使脾胃失调,肝肾亏损。在化疗的同时,给予补气养血、健脾和胃、清热解毒、滋养肝肾等中药进行调理,扶正驱邪,以减少化疗毒副作用,保证化疗顺利完成。

手术治疗也是一样,手术切除肿瘤,并不等于万事大吉。中医认为,肿瘤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局部问题解决了,还需要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用中药调节人体机能,调动人体内的一切潜能参与对肿瘤的调控,纠正体内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防止转移和复发的目的。

3愈后防复发   针对肿瘤的转移和复发一时难以控制的状况,说明肿瘤病人的防治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任务艰巨。要求我们医务工作者要耐心和病人沟通、配合,给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尤其是在病人完成放、化疗以后的过程。要加强锻炼、配合药食调理、心理治疗等,并且要能坚持服用扶正与驱邪相配伍的中草药。

近些年,我们从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凡是能坚持服用中药的患者,生存年限都比较长。有实验研究表明,补益中药具有预防作用,表现为抗突变、抑制诱癌发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其抗癌机制是影响细胞分化、癌基因表达、癌细胞代谢、诱导癌细胞凋亡、协同抗癌作用。

虽然如此,如何合理运用补益药,尚需辨证论治,因人而异。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年发表的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了,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发展。这昭示着21世纪的医学发展方向是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21世纪医学模式是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

总之,把医学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这些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完全吻合。

几千年来,中医治未病理论,十分重视人体正气的保护,更重视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体内正气强盛,外邪就不可侵犯,就不会生病。而在治已病的同时,也同样需要顾护正气。清代名医徐大椿“用药如用兵论”说的好,“衰弊之日,不可穷民力”“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提出“虚邪之体,攻不可过”,“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等用药原则,时时顾虑人体正气。

这些中医治未病理论非常可贵,它不仅对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具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