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天津卫的儿化地名


    天津卫的儿化地名

   

     天津地名很有特色,有些地名最后一个字您必须读儿化音才地道,如“灰堆(儿)、南门脸(儿)、小营门(儿)、八里台(儿)、唐家口(儿)、三岔口(儿)”等;不读儿化,就失去了天津话典型的韵味了。

   

    一般说来,对于小巧、随意的地名,可读儿化,如“刘家大院(儿)、小树林(儿)、张家花园(儿)”等;而对于正规、严肃的地名,则不能读儿化,如“考试院”的“院”、“孔林”的“林”、“圆明园”的“园”等。

 

    天津地名“佟楼(儿)、小白楼(儿)、李公搂(儿)”就得读儿化,因为初始之时,这三处的楼都是二层小楼。而天津“望海楼”,就不能儿化。因该楼始建于明代,位于城外海河北岸,楼后有一座望海寺,俗称海河楼。当年,这是令人瞩目的高楼。登楼远眺,烟波浩淼,故名望海楼。咸丰十一年(1861)法国强租其地,设立领事。同治八年(1869),法国人拆除望海楼、望海寺,由法国天主教会建造“圣母得胜堂”,人们仍习称之为“望海楼教堂”。其实,这座教堂与原来的“望海楼”“望海寺”并无关系,只是坐落在同一地点而已。

 

    天津的通衢大道之名一般不宜儿化,但小街、胡同的名字却得儿化,如“九道弯(儿)胡同、耳朵眼(儿)胡同、大水沟(儿)胡同、缸店(儿)胡同、羊圈(儿)胡同”等。

 

    天津一些中间带“家”字的老地名,如“田家庄、刘家庄、侯家台、姚家台、霍家嘴、梁家嘴”等,可以去掉中间的“家”,末尾加儿化,读为——“田庄(儿)、刘庄(儿)、侯台(儿)、姚台(儿)、霍嘴(儿)、梁嘴(儿)”等。

 

    再如“陈家沟、马家口、吴家窑、黄家花园、石家大院”等地名,在读时应儿化,但不能去掉“家”字——“陈家沟(儿)、马家口(儿)、吴家窑(儿)、黄家花园(儿)、石家大院(儿)”等。有些地名也省却“家”字后,加儿化,例如“佟家楼、唐家口、姜家井”等也可读为——“佟楼(儿)、唐口(儿)、姜井(儿)”等。很难总结其中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