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强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的几点建议

国家审计署特约审计员 董藩

 

9710日,根据国家审计署的安排,我与其他特约审计员一起,随国家审计署工作人员到成都、绵阳、北川等地就“5.12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跟踪审计工作做了些初步调研。尽管对财务、会计、审计工作都不熟悉,但通过几天的初步调查和交流,我个人收获很大——

首先,充分感觉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从救灾款物的跟踪审计情况来看,审计部门通过这项工作不但及时发现和处理了一批违法违纪事件,还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保障了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既从审计角度监控着恢复重建秩序,也给广大海内外捐助者一个可信的交代。从这个角度看,审计工作确实贡献很大;

其次,充分感觉到救灾款物跟踪审计工作的艰苦。从我们看到、听到的情况看,救灾款物跟踪审计工作涉及面广、项目多、环节多,灾区审计人员面临的环境艰苦,不但办公条件较差,吃住也有一些困难。但这项审计工作全国关注,压力很大。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说明审计人员的表现是优秀的。

再次,充分感觉到审计工作能够紧跟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为国家的发展保驾护航。救灾款物的跟踪审计不仅具有经济意义,更具有制度建设意义和政治意义,对完善反腐败机制、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是有探索价值的。审计工作从事后进行转变为提前介入,从结果审计转变为全程跟踪,从审计工作人员自己审计转变为审计人员与社会力量结合,其探索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最后,充分感觉到审计队伍的精神风貌。我们参观了一些审计人员临时办公地点,参观了一些资料室(馆)工作,与当地一些基层审计人员进行了交流,他们虽然刚刚经历了很深的地震伤痛,但大多能克制自己情感,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以工作为重,以大局为重,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在调研过程中,地方审计部门也向我们反映了一些问题,对其中关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的三个问题,在此谈谈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关于审计人员不足的问题。整个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涉及三、四万个项目,总投资在一万亿以上,并将在三年内集中完成。尽管灾区审计部门在国家审计署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工作,国家审计署和兄弟省市的审计机关也投入了一些援助力量帮助进行跟踪审计,地方审计部门也在整合社会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力量缓解压力,但相对于庞大的投资规模和巨大的审计工作任务来说,人手明显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两点建议:(1)可否与灾区省市编制办、人事管理等部门协商,特事特办,将未来三年灾区审计部门拟招聘的公务员提前招聘到位,参与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审计;(2)可否考虑从全国高校会计、财务、审计专业以志愿者名义借调部分可以从事审计工作的教学科研力量。全国千所高校中,有这三个专业的估计在半数以上,许多大学设有会计学院,在教学层次上还设有硕士点、博士点,有的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可以考虑与教育部协商,从这些高校抽调部分教师做志愿者,部分条件较好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可以考虑,只要延长一年学制,工龄计算特殊处理即可。

二、关于中介服务力量的不足问题。灾区恢复重建涉及大量的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监理、环保、绿化、土地管理、水利等专业知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由于此前正常的审计工作内容与灾后恢复重建涉及的内容有明显区别,审计部门原来这些方面的人才自然储备不足,也不太可能只为这三、四年的审计工作大量调入这些方面的人才。为此,我建议:(1)与上面思路相同,通过审计署、灾区省政府与教育部协商,从相关高校规划学院、建筑学院、管理学院、资源学院、环境学院、林学院等抽调部分师资作为志愿者从事1~2年援助工作;(2)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国资委、水利部等部门协商,从各地相关机关和企业抽调部分急需的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监理、环保、绿化、土地管理、水利等方面人才,参与审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三、审计经费不足问题。审计经费的安排遵循分灶吃饭的原则,由基层财政在预算中予以安排。但通过审计署成都特派办召开的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和我们的调研了解到,灾区县级审计局普遍反映审计经费得不到保障。主要原因是地震后地方财政减收严重,而灾后大量重建项目格外受关注,一般要求每投必审,除了对使用政府性资金灾后重建项目的概预算要做评审外,建设项目标书及合同约定必须经审计才能办理工程结算或竣工结算的,审计机关都要介入,而且资金分配使用、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造价结算、投资效益各环节都要审计,这就大大增加了审计工作量。但震后一些区县基本上没有多少财政收入,保证不了审计经费的安排,这种情况下再依靠地方财政显然没办法顺利进行这项工作。灾区恢复重建审计工作比较特殊,也具有阶段性,建议这部分经费由中央财政根据审计工作量给予特别安排或者给予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