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语录】医生经纪人:公立医院的出资主体就是国家,出资人的意志就是要体现医疗的公益性,替国家行使社会医疗保障。目前,是国家没有完全出这笔钱,所以说话就没有底气,就像一个生下婴儿没有奶水的母亲一样,总是觉得不够仗义。那我觉得即使是买了奶粉,把他养大。也有要求他成为一个好孩子的权利吧。还有如果今后公立医院都由国家出资了,估计,主管医院的部门,还有公立医院的院长们都不是很愿意接受的事情。因为,国家的钱严肃的讲至少在用前和用后都要有个审核、审计的手续吧。那么要起来,用起来都不是很方便。
卫生部长的感慨!
昨天,公立医院可以法人治理吗?
(2009-10-26
)被新浪编辑推荐阅读,这是一篇理论性较强的网络论文,有些网友看不懂。其实很容易看懂的。比如你是雇员,你是否按照你的老板吩咐去干活?也就是你必须按照老板的意图去干活,老板叫你尽可能多赢、多赚钱,干好了提成,干不好就“炒鱿鱼”,你是如何想的呢?今天,我想就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在60年国庆新闻发布会上表露的一些担忧与大家分担。陈竺部长如是说:“传统的观念认为卫生就是一种消耗性的社会支出,而没有把它看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投资之一。”把健康当着战略物质来认识是世界卫生专家的一致的观点,也逐步被世界各国领导人接受,美国奥巴马多次提及这个战略观点。言下之意,陈竺部长上任以来逐步感觉到自己面临一种“暗流”,面临一种潜在的挑战: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卫生事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性重视不够。
我经常说,医改要改的东西很多,就公立医院的改革就令人挠头,千头万绪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首先就是从政府的卫生观念改起。在中国,好像没有到过卫生部门的人就不知道卫生的重要性,到了卫生部门就会感觉卫生非常重要,就连我们的前任部长也感叹过,以前在国家财政部主管财政指出的时候没有感觉卫生的重要,因而在预算上没有给与重视,现在“自食其果”。这不是原话,是大概的意思。我们不怪他,因为高强先生是一位善良的老人。这是中国官员国家管理教育缺陷的一个具体表现,他们容易产生本位主义,更容易“屁股指挥脑袋”。因而,所谓的部门利益就这样产生。
我们都说,医疗卫生工作做得好与坏是政府的责任,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我们也知道中央领导人已经下了最大的决心,积极推进。但是医改的进程事与人违,很多文件迟迟没有出台,地方政府的具体实施计划缺乏刚性的指标和可操性,卫生系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医改主要是出资人的问题,卫生部门只是执行的部门。其实,医疗卫生部门已经在做了很多自己能做的事情,比如医院内部的管理,质量安全的管理等,我就参加很多国家级的、省级的、院级的的医改论坛。最近的《医疗质量万里行》、《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都是从医院自身建设做文章,保证医院的医疗质量,满足群众的基本利益。除此之外,卫生部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扶持发展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有些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有些成效不大,但是还是在继续努力。
为什么有些成效不大呢?成效不大并不是否定我们医改的成绩,相反我对医改的期望很大!医改的成效具体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如何让民众感觉到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实惠是最大的成效所在,其他什么公益性、治理结构、人才培养只是公立医院改革为体现出资人意志的实现形式,是围着“公民实惠”,解决看病就医问题。
我们的陈竺部长的担忧,也许是对部门内部的担忧,但是极大的反映出对问题根源的担忧。比如:医疗资源配置很不合理,过多地集中在大城市,过多地集中在大型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还不能适应现在的疾病谱的变化,不能适应“预防为主”这样一个卫生方针的贯彻落实;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基层的医疗卫生人员以及公共卫生的相关人员队伍的建设等表面上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事情,但是实际上是政策的引导,30 多年的改革历程已经证明中国医疗的公益性、公平性和人民群众看病的可及性解决不好,是政府缺位和过分依靠市场配置的结果。实际上就是谁来筹资、谁来支付的问题。有人说不是投入的问题,那是什么问题呢?
所以,我认为只要大家把卫生当做国家的战略投资,一定会做出更大的成绩!
民生热线后奔向机场,飞往北京。写于候机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