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写东西或说什么都要把自己摘清楚。我也要这么俗套一下,本人基本上是一个狭隘民族主义者,常年痛恨帝国主义的暴行,日常生活中经常愿意揭露外国人的丑陋。但是这都不影响我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接受任何符合逻辑的分析和结论。
大英博物馆是一个中国游客在伦敦必去的令人沉痛的地方,原因就是它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其中的大部分来自历史上欧洲人对中国的掠夺。所以每一个精美的中国藏品都是现代中国人的一份沉重。我在没有去之前甚至已经把它内定为对儿子的历史教育基地之一了。
最近乘一次去伦敦出差机会,就是带着这种感情参观了大英博物馆。
大门威严,但是其实外观并不显大。
内部的玻璃顶确实增加一点艺术感,但是毕竟艺术不是大英博物馆的特点。
小插曲是我和同事路过门口的捐款箱时的谈话。大英博物馆是不收门票的,门口的捐款箱应该也起不到这个作用。当我们谈到关于中国人会不会捐的问题,我们一致同意没人会捐,因为他们抢了我们那么多东西,还捐款给他们岂不是助纣为虐。不过中国人在国外旅游时一般也不怎么捐钱,爱国的因素应该较少,经济问题是主要的。
千年以前的首饰,难怪要文艺复兴了。
古人对比例和形态的掌握也是相当的高呀。
这个设计可是两千年没怎么变呀。
七转八转的找到了中国馆,没有想像的大,甚至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志。然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下面的介绍:
我自己经常给老外介绍中国,第一的反应总是被灌输的流水帐式的内容: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历史,中国地大物博,56个民族,1949年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全面胜利... ... 说的次数多了,总觉得内容一方面与这个时代距离太远,另一方面并没有满足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听众的好奇心,所以说着说着就绕到现在的经济成就(主要是房价和自己的车子)和中国美女上去了。然而,眼前的介绍,一个曾经的掠夺者对被掠夺者的介绍,一个曾经的西方帝国对一个曾经的东方帝国的介绍。十分十分的震撼,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到这里来接受历史教育,不仅时刻提醒自己被欺压和掠夺的历史,更是客观的从历史角度看自己。
这里翻译部分,如有不妥,纯属笔者翻译水平所限:
“中国人为这个世界创建了独一的统一的最为广泛和持久的文明。无人匹敌的是,他们的语言,发音和书写形式历经4000年的历史沧桑传承下来,它把这个巨大的国家团结在一起,贯穿古今,弘扬着统一的文化。
... 大部分的中国人被紧紧地绑在了他们的土地上,然而这并没有丝毫影响他们证明自己卓越的生产高质量物质商品的能力。
尽管国家土地面积巨大以及周期性的社会动荡和外族入侵,中国的统治者始终能够达成一个单一的强大的统一的被知识精英管理的国家。除了传播广泛的艺术和制造品,语言、法律和习俗均成为紧密联系这个社会的纽带。”
注意到没有,这里没有提到任何朝代和统治者,因为作者(很可能是老外,有待考证)知道,中国的历史不是某个人或组织创造的,而且也绝不止于个人和朝代!
即使是初步了解青铜器的我都能看出上面的藏品堪称国宝。巧夺天工呀。
唐三彩。在国内从没见过这么好的。
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当时占70/5000。这里有一个“万岁”。
我真的准备带儿子去大英博物馆了,这才是他传承我们历史和文化的正确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