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礼拜连续写了三篇文章,我给不同的媒体。其中也包括给中国经营报写了一个社论,主题都围绕着未雨绸缪,应对货币政策调整。当这系列的观点出来后,还是有着不小的争议。认为此刻考虑货币政策调整,还有点为时过早。但今天温家宝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明确使用了这样一组词汇: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拥有先天时间反应优势的众多网络媒体们,此刻都将管理好通胀预期作为这则新闻最核心的位置。这种位置的摆放,已经表明货币政策调整已经到了倒计时。
其实在这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15日就表示,央行将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将高度重视通胀预期的影响。应该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们的四大国有银行在9月底的新增贷款,并没有按照惯例冲高,而合计只增长了1100亿。这些长子们对货币政策走向的敏感程度,自然要比那些地方金融机构高得多。
其实,货币政策的转向,也不是由国务院常务会议主导的,而是由经济的基本面主导的。22日要公布的中国3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是9%。这种高速度,意味着今年的GDP增速应该在8.5%以上。如果货币政策不转向,来年经济过热的可能性就极大。再说,经济三驾马车中的出口,9月已经开始好转。同样的利好也来自美国经济的加速复苏,三季度美国经济可能增长3%。澳大利亚已经因为经济的正增长,在G20国家中第一个加息了。
对于通货膨胀之所以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是大家一直认为目前的CPI和PPI一直为负。这里面,一方面大家被同比的数据遮住了眼睛,此刻的1%左右的CPl负增长是建立在同比2008年同期8%左右的高增加上的,如果对比2007年,此刻的物价已经增幅不少了。同时,通货膨胀预期有时候产生的作用,比通货膨胀还严重。今年挽救了众多房地产公司的房地产的大阳春,最重要的原因就产生于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此刻,中国的房价,在后经济危机中已经登上比2007年还高的山巅。地王的频现,已经让大家再次感觉到房地产业的种种泡沫。而这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最早的导火线就来自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有了这种前车之鉴,再继续这种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得不考虑其产生的后果。
其实,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短时期保经济增长有意义,但对调整经济结构意义不大。反过来,还有可能产生反作用,比如政府坚决要抑制的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上新项目,在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时代,想上项目也比较难。在现在钱多得让人难受的时代,自然提供给了上新项目的基础。从这点来看,货币政策的转向,是有利于抑制产能过剩行业上新项目的。
当然也不是说中国的经济就衣食无忧了,其实问题也蛮多,在今天的会议上温总理也再次强调了经济面临的种种挑战。但不管有多少问题,此刻的中国经济和去年4季度、经济1季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从中国今年1千万汽车在长春下线,就能够感觉到此刻经济的春意。此刻,还继续去年定下来的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也说不过去。再说,我认为的货币政策的调整,主要是从极其宽松的,一年新增10万亿贷款这样的规模,通过控制规模,适当下降的,从极其宽松回归到适度宽松,而不是立马进入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毕竟今年为了保增长而开工的众多大型项目,需要跨年度,逼迫在后面年度维持住贷款的持续性。
说了这么多货币政策转向的问题,有一个最实质的问题还需要触及。那就是什么时候转?这个时间点众说纷纭。在这里,我也说说我的预测。货币政策真的发生转变,应该在明年的两会左右。因为此刻,四季度快过一个月,按照惯例,四季度的新增贷款,一般占全年的比重很小。所以不需要在这个时候再去关货币政策的水龙头。而过完这后,立马到元旦、春节期间,这个时候,投资,出口往年占的全年比重也比较小。只有等到开春后,货币政策的掉头正是时候。只是掉头的力度如何,是否多种金融政策的工具齐上,还是只上部分,那就要看那个时候,世界和国内经济的发展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