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薄熙来被任命为重庆市委书记时,一位旅居法国巴黎的重庆籍华侨写了8个字送给他:鉴史、治官、解怨、富民。薄熙来没有让人失望,近两年来,治官、打黑、唱红,他在重庆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3万名警员,7000人在参与打黑;为打黑,成立了204个专案组;14个横行多年的黑社会组织被击溃,24名黑恶团伙头目无一逃脱漏网,近200名团伙骨干成员全部被缉拿归案,2000余名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司法局局长文强、公安局副局长彭长健、交管局局长陈洪刚、副区长赵文锐、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毛建平、经侦总队总队长陈光明、煤矿局副局长王西平、下面的副县长兼公安局局长徐强……一个个权倾一时的高官,因为涉黑,纷纷落马。
民意井喷——“群众通过手机短信、来电来访等方式,提供线索1.4万多条,其中80%为实名举报”;在著名的天涯论坛上,支持的帖子、评论高达几十万条;有民营企业家为了表达感激,欲筹资1000万,发起成立全国首家“打黑基金”……重庆,这座中国西部最大的直辖市,在薄熙来治理下,以雷霆万钧式的打黑,突入公众视野,声势逼人。
治官:“官不聊生”
薄熙来主政重庆的第一把火,烧向了领导和干部——2008年3月,在他主持下,重庆市渝中、九龙坡等7个区县一把手进行了调整,而一年前,一场大规模的调整才刚刚完成,因此 “调整格外引人注目”。一批官员在2008年的春天,被纪委“双规”,他们是:重庆市规划局原局长蒋勇、原副局长梁晓琦、九龙坡区原区长黄云等。有人说,薄熙来一上任便“迅速抓住了阻碍重庆大发展的关键问题”。
2008年初,薄熙来在重庆基层调研,发现一些重庆干部视野狭隘、素质不高,尤其是对现代经济不熟悉,个别区县领导甚至对经济术语 “一问三不知”。基于这种状况,薄熙来开始整肃官场,除去“换帅”和“双规”这两种非常规手段,为外界称道的,是他“训官”——举办“领导干部现代经济知识培训班”,学员都是各区(县)的书记、区长,薄熙来亲自上课。
对于最基层的官员,薄熙来让他们回炉深造——2008年,重庆市人事局等下文,要求全市机关单位35岁以下、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在职人员到12所在渝高校进行脱产学习,否则,一律不得提拔。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争议。有媒体发出疑问:高素质的公务员可以速成吗?然而,在 “胡萝卜”(政府给进修文凭的公务员提供补贴)加“大棒”的政策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基层官员走进课堂、捧起书本。
薄熙来还大规模引进新鲜血液——2008年,重庆市启动 《重庆市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5年内面向全国择优选派3万多名高校应届生,充实乡镇机关和农村。2009年5月,薄熙来更是将官员赶进了基层——一项名为“三进三同”(“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在重庆市轰轰烈烈展开。
治民:“红色浪潮”
2008年儿童节来临前夕,薄熙来前往巴蜀幼儿园、巴蜀小学,和孩子们一起唱起了50年代的几首“老歌”后,他问小朋友:《歌唱祖国》会不会?“不会。”孩子们的回答令薄熙来很失望。他告诫随行人员:一个民族要强盛,培养年轻人昂扬、健康的精气神很重要。孩子们光念书还不行,光搞知识教育,最后可能学成个书呆子……
不久,重庆市《关于广泛开展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的意见》下发,“唱红歌”成为各部门在重要纪念日的必要活动。《重庆日报》每天在重要版面刊载红歌;重庆卫视开辟红色经典《每日一歌》;一批文艺骨干和积极分子组成教歌小分队,向群众传授红歌……
仅仅这些,是不够的。2008年国庆节前,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突然接到“政治任务”:编一本小册子,口袋书的形式,内容要经典,每月一本。以研究古代文学见长的刘院长,立即抽调院内的相关老师,组织编选班子。很快,暂定名为“博雅文选”的小册子完成,但这不符合薄熙来的思路。因为,刘明华等人选的是古典诗词。
薄熙来的思路是,一定要有“红色经典”。反复修改,3个月后,他亲自定名的《读点经典》出笼。在已出到第九辑的小册子中,你可以读到 《论语》、《孟子》,也可以看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刘伯承的《出益州》,亦有纪伯伦的《名誉》。在序言中,薄熙来写道:“经典应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传世之作,而引领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共产党人,也在他们书写英雄史诗之时,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文化经典……有如多种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现在的《读点经典》,销量已高达30多万册——重庆近6000名市管干部和2万余名各级干部几乎人手一册。
薄熙来还鼓励人们发 “红段子”——“2009年第二届红色短信创作传播大赛”,他发出首条参赛短信:“我很喜欢毛主席的几句话:‘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这些话很精干,很实在,也很提气。”据说,薄熙来的这条“红色短信”转发已超过1600万次。
薄氏风格个性鲜明
薄熙来治理重庆仅23个月,可已给重庆留下深刻烙印。一位熟悉他的官员告诉记者,薄熙来讲话很口语化,往老百姓的路子上靠。比如,在参加“红色短信”大赛启动仪式上,看到湖南、四川等省市的电信部门也都赶了过来,薄熙来说,好啊,来了这么多兄弟省份,都是好哥们!“一个如此级别的官员,‘哥们’竟然从他嘴里说出来……”这位官员坦言,他是非常惊讶。
在“健康重庆”动员大会上,薄熙来开起了重庆官员的玩笑:“健康和长寿,是咱重庆人共同的追求,我们身边就有胡健康、王长寿嘛!”全场哄笑。胡健康是重庆市人大副主任,王长寿则是重庆市政协秘书长。
大部分时间,“薄熙来笑眯眯的”,然而,其强硬、铁腕的一面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重庆出租汽车司机罢工,薄熙来邀请司机代表召开座谈会,媒体直播。在对话中,出租车司机大倒苦水,一位加气站工作人员想推托责任,被薄熙来打断:“好的,你就讲到这儿可以了,今天我主要是听司机们讲。你不要讲了。”
今年4月,多家香港媒体到访重庆,薄熙来出面,港媒们抛出一个问题:重庆发展的最薄弱环节在什么地方?薄熙来一听,笑了,说:“你们这不是考验我的政治智慧吗?说出来,把前几任领导都给得罪光了?你们实在要问,不如换个说法,改为,我在重庆最想干哪些事,你们觉得如何?”当时参与采访的一位记者说,采访前,本来很多港媒对薄熙来充满疑虑,但是经过他那么真诚的一番回答,后来,“很多记者反而很自觉地保护起他来。”
重庆施政600多天,薄熙来给当地官员留下的另一印象,是他对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经典语录的熟稔——讲话时,随时可以脱稿引用,进行大段大段地背诵。比如,在“宜居重庆”建设动员大会上,薄熙来不但引用了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的诗句,还解释,“重庆有江有山,就是江山多娇!”
一位热心网友统计发现,仅就公开见报的薄熙来讲话,引用毛泽东的语录就高达31次。重庆思想界的多位人士表示,这和薄熙来的家庭出身以及自身成长道路有关系,“他们那一代人受毛泽东的影响很深”,“家庭影响也很大。”
原辽宁大学校长,被薄熙来视为师长的冯玉忠先生告诉记者,根据他的观察,薄熙来到重庆,还是“理想主义色彩过于浓厚”,追求完美。“他是所有静止社会的敌人。”冯玉忠说,但“总体上,还是越来越成熟了。” 《南方人物周刊》
“官不聊生”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