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是行情的“心跳”


任何投资者在任何时期的任何中都会面临"预期与现实"的困惑,其原因在于,任何时期表现的都是市场所有参与交易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综合反映,预期与现实情况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而每个投资者时时刻刻在现实状况和预期憧憬的差异之间产生疑虑,焦虑与彷徨。

  其实,在现实和预期"打架"的时候,一切应以预期为主,毕竟股市的机制决定现实已经反映在过去的中。更主要的是,因为股市晴雨表机制是提前3至6个月反映现实情况。因此,我们在研判市场形势,制定投资策略,确定投资标的,决定投资行为的时候,把3至6个月后可能发生的政策变化,经济形势,市场动态等作为当前的核心依据更为可靠。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些买入在重要头部或者斩仓在重要底部的投资者,其思维与行为依据肯定是当时的情况,而不是3个月后关于政策,经济,市场发生变化的预期。

  如果市场没有预期,也就没有的变化与交易行为的发生。由此看来,"预期"的重要性相等于运行中的"心跳"。由于投资者的利益驱动与盈利模式不同,决定了各自的预期周期不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时间单位是"论月"的,他们的预期周期一般是1至3年;普通投资者的投资时间单位是"论天"的,这决定了他们的预期周期是3至6个月。

  没有预期做股票叫盲目,有预期做股票才有眉目。只要有了较为明确的预期,疑虑,焦虑与彷徨等心理障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会大幅降低。如果能对3至6个月后的政策,经济,市场形成较为清晰的预期,带来的另一大好处是:通过预期对现实的回溯,可以大致认识与了解现实的性质与所处在的进程,从而使得现实阶段的实际操作更能有的放矢。例如,无论是今年上半年的上升期,还是8月份的调整期,投资者普遍把3000点视为今年的一个重要坐标,如果用现实的眼光看目前的3000点,必然会出现方向性迷失。如果能对3至6个月后的政策,经济,市场形势有充分的预期,通过对预期的回溯,不难对现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市场处于从流动性驱动向业绩驱动过渡,经济基本面由投资驱动向内需驱动过渡,公司业绩由回升预期向数据兑现过渡,投资者群体由"收获2009年"向"筹划2010年"过渡的时期。总之,如果以3至6个月后的预期看,3000点一带看似无方向的震荡整理,其实是一个从2009年走向2010年的"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