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凡人情结


做什么都不如做一个平凡的人。
  不必为了名利而东奔西走,不必为了琐事而牵肠挂肚。漫卷诗书,坐观云起云落,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不也是件很惬意的事吗?可人们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先不说那些名利浮云,居家度日首当其冲的便是柴米油盐,要做到不为琐事烦心,就得先解决这生计问题。但奔走于生计又不得不累于钱财,这便陷入了“利”之中。然而一旦发迹,“利”有了,往往又要想着“名”。于是这便陷入一种怪圈。而陷入这一怪圈之后,保持一份平常的心态,做一个平凡的人的想法便成了镜花水月了。
  但历史上也有许多急流勇退的人。抛弃名利,只为做一平凡之人,以免陷于浊淖渠沟。说到这,便不能不提起五柳先生陶渊明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退而著书册,也不求文章藏于名山,留于后世,只求心灵的恬淡平静。他说他“好读书,不求甚解”,说他“倚南窗以寄傲”,“眄庭柯以怡颜”。这是一种怎样的恬静的心态呵。。
  当然也有被强迫做平凡人的,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便可以算其中一位了。这位幼年即能赋诗的天才投笔从戎帮助徐敬业讨伐武则天。为此,他写过一篇著名的《讨武曌檄》,连武则天自己读了都大为惊叹。然而徐敬业终于失败,骆宾王的下落也成了谜,应该是开始过上平凡人的生活了吧。不过我听过一则故事。说的是骆宾王失踪后的许多年,一个叫宋之问的诗人到杭州灵隐寺游览。当然这位所谓的诗人并不是那么的出名。夜间,看到月下寂静的寺院,他突然也有了写诗的冲动,抚腮沉思,吟出两句:“鹫岭郁苕荛,龙宫锁寂寥。”可是刚作出这两句后,才思灵感不知道为何全都消失了,只好漫步月下,反复地吟着那两句。这时,一位须发俱白的老僧从寺院中走出,缓缓吟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着实一惊,这两句确实比自己的境界高出太多,忙点头致谢做别,而后的诗句也源源而来了。天明到大堂一问,小沙弥告诉他原来昨夜的那位僧人就是归隐的骆宾王,而今天一早,又到他地云游去了。(余秋雨《狼山脚下》)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有其事的话,我们可以想见:骆宾王从兵荒马乱中逃了出来,无奈只得归隐佛门,长伴青灯。但他艺术的天分并没有因此而消磨,才情横郁,一有机会便会喷薄而出,可这也只能让宋之问们着实一惊罢了。但这也未必是件坏事。青灯古佛虽然寂寞,但总比刀光剑影来的要自在一些。忘却了曾经的雄心大志,忘却那凡间的种种,或许这反而是一种我们这些俗世之人求之不得的境界吧。



  现在我就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小城市,做着一个平凡得有些卑微的人。
  这里并不是青灯古佛,更没有刀光剑影。终日与书和电脑为伴,没什么朋友,不知道算是淡泊还是离群。每日早晨起床,便计划好今日应该做什么,于是一天便那么平淡的过去。其实我骨子里面或许还是一个虚荣,爱财,想发迹的小人吧。可是便如绝大多数人一样,现实让我们做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但是我们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的心并不平凡,它们是那么地独特,没有人能与你相同。
  前几天有朋友说,说自己本是一个高傲的人,而且想那么地与世无争地高傲下去,但是残酷的现实让他无法随心,只得含着泪继续努力下去。我安慰着他,可能也是在安慰着我自己。我说:高傲只属于个人的内心,只要你能保持那份超然的心态,任何现实都无法将他抹煞。
不知有多少人在自己二十岁开头的时候,独自一人登上高楼,去思索自己的那份未来和生命的意义。往往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最能感到生命的平凡和卑微。记得爱因斯坦有句话:人只有将他的一生完全奉献于社会,才能真正找到那其实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全部意义。诚然,我们是平凡的人,但是只要我们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且为之努力,那么即便是平凡又怎么样呢。我们毕竟对社会有着自己的认识,有着自己的贡献。这样便足够了。人只要能够自认这一生没有虚度,那么临终时的忏悔可能也要少一些吧。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罗素在如何平静地老去中所说的话。个体生命的存在应当像一条河流,刚开始很小,狭隘的局限于自己堤岸,富有激情的冲过岩石和瀑布。慢慢的,河流开始变得宽阔,堤岸在消退,水流也变得平静,最后,没有明显的征兆,河流汇入了大海,毫无痛苦的结束了自己个体的存在。这可能对于青年人也是适用的。我们青年人就往往苦于自己的平凡,从而思想狭隘,易冲动。那么,何不让自己的河流变得宽阔一点呢,那样人生的堤岸自然就会消退,从而心胸也能广阔起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