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6)秦始皇借“儒生”的脑袋确立郡县制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随即而来的问题是怎样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是沿用传统的分封制?还是废除诸侯割据,实行郡县制?

  在建国思想方面,自商鞅变法开始,秦国便奉行法家学说,并以事实证明了其富国强兵的合理性。秦国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由弱而强的腾飞。

  对于昔日六国贵族,嬴政把六国的富翁全部变为首都市民,迁到首都咸阳,重建宫室。一方面以此来增加这些“亡国奴”的归属感,让他们有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心理;另一方面,以此割断了六国豪富和故乡的联系,达到震慑控制诸侯旧贵族的目的。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里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宴会,各地代表都进京热情讴歌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这时候,有一个叫周青臣的仆射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显示自己渊博的知识,为秦始皇大唱赞歌,对国家体制建设高谈阔论,提出“郡县制”的政治主张。他说:“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一听这话,马上就笑了。但博士淳于越不同意,他当即驳斥:“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还是实行“分封制”好,时任丞相的李斯本身就是法家集权思想的代表,针对淳于越的言论,他上纲上线,提出指责:“如今天下安定,法令统一。但有个别儒生厚古薄今,攻击郡县制,不懂装懂,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

  第二天,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了著名的《焚书仪》,为了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为了国家万世统一大业,他建议,除政府所藏的儒家经典以及农书、医书、冶金方面的书外,各诸侯编撰的所有史书、私人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图书必须焚毁;敢有议论《诗》《书》的,判处死刑;命令下达三十天后不烧书的,刺配边疆,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全部发配到建筑工地修建城墙。最后还强调,矫枉必须过正。秦始皇经过深入思考,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于是,大量的书籍被付之一炬,使“经书缺灭而不明,篇章弃散而不具”。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的“焚书”。

  至于“坑儒”是这样的,秦始皇晚年贪生怕死,舍不得这万世一统的花花江山。为求长生不老,他寄希望于方士寻觅仙药,于是徐福、侯生等贪图富贵的方士应此而生。徐福是山东琅琊人,幼年习读儒书,后来研习阴阳五行,修真炼丹,习学道术,聪明过人。他给秦始皇写信说:大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住着仙人,到那里可以求得不死之药。秦始皇被徐福的上书所打动,就划拨大量公款,派徐福带领数千名童男女斋戒后入海求仙。齐国的侯生、燕国的卢生均为徐福至交,看见老徐这样的人都能带着三千童男童女,乘风破浪,出海旅游,心中艳羡不已。为了富贵,他们谎称能研究出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当时正为不能长生不老苦恼,看见这样的申请报告,一般都画圈签字,这样侯生、卢生也成为仙药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但是,那长生不老之仙药本身就是子虚乌有,两个研究人员怎么折腾捣鼓也搞不出来。旷日持久,害怕骗术被拆穿,他们就和一些儒生串通杜撰了各种谣言,说秦始皇“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搞得天怒人怨,所以上天不让我们炼出药来。秦始皇一听勃然大怒,令御史迅速查办。这些人本身就是乌合之众,既没有政治纲领,也没有统一组织,为了脱罪竟转相牵连告发,结果一下子查出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为“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秦始皇就将这批人全部坑杀于咸阳,这就是所谓的“坑儒”。其实,秦始皇坑杀的大多是一些炼丹制药的方士,很少有那些真正的儒学大师,当然,也有些喜欢金钱的儒生不可避免地被活埋了。

  即便这样,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于心不忍,他劝谏父亲:“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秦始皇屡遭人骗,正在气头上,命令扶苏马上离开咸阳,到上郡和蒙恬一起守边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