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启蒙教育的可能性


中国人文启蒙教育的可能性

来源:价值中国网   作者:潘军强

一、市场经济为启蒙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前景和现实的可能性。

当我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中,都会经历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从等级到平等、从专制到民主、从义务本体到权利本体、从群众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过程。市场经济为个体的发展、人格的独立开辟了道路;诚信、守法又是市场这个运行中人际关系的公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提倡公私并重的义利观。但在现实操作中,我们发现市场秩序尚未完全成形,与市场经济向匹配的个人公德的素质远未健全,政府、社会、企业迫切需要学校培养出一批新人,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全发展。学校原有的智育、德育理念与内容迫切需要变革。

二、人文知识分子群体十多年来所作的铺垫工作,为启蒙教育提供了基本的教育资源。

这些年来,一大批人文知识分子活跃在各个岗位上,自觉承担起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教育批判的责任,理性地分析文化、道德、制度等层面上的种种问题,或著书立说,或报刊争鸣,或电视媒体上细致探讨,或投身民主、法治、教育中的具体工作中去。他们一般都具有启蒙性、批判性、建设性的性质。他们秉承“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意志”,静下心来做着需要巨大的牺牲精神的、默默无闻的启蒙工作。如90年代末,中国知识爆发“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论争,这是自90年代初“人文精神”讨论后,中国知识界最具有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一次论争。自由主义思想者徐友渔先生与上海的朱学勤,还有秦晖、何清涟、谢泳等学者一起,为捍卫自由的尊严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些优秀的学者一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新学新知,另一方面有的方矢,向我们的生存处境发问,阐明被隐藏的事实真相,提出改良措施。

与这一大批人文知识分子相应的报刊杂志、电视媒体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如《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读书》、《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通过这些努力,为社会文化中融入了一种理性、清新而又执着有力的声音,这些声音发出了正义、良知、自由、平等的呼告,在广大群众、青年学子心中形成较深远的影响,确实为学校启蒙教育奠定了知识与勇气。

三、教育内部的改革需要持久、理性的启蒙精神。

学校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容不得大起大落的行政一刀切之改革。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自下而上的改革才有成功的恒久性,才能走出“一治一乱”的怪圈。

目前,中小学教育正处在推广新课程中,新课程之“新”,其主要的思想乃是发挥师生共同的主体能动性,加强人文教育,珍惜教育过程中无限的可能性,在宽松的人文空间里提升教育的价值。原有的课程,凡不符合人性发展的课程皆可以质疑、改革。这就为人文启蒙教育提供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可能性。另外,教育管理制度正逐步走向民主化、科学化,学校教师将拥有更多的教育权、言论权,解放教师的可能性将进一步扩大。特别值得一体的是,广大教育者在信息化社会中逐渐学会了理性分析的能力,接受了人文知识分子传播的社会批判、自我批判、理性建构的思想,对现代教育思想有了初步的感性经验。

四、现代青少年的文化环境及其心理发展水平与新启蒙的价值观基本吻合。

现代青少年曾被人们戏称为“新新人类”,他们的生存处境显然不同于他们的长辈。他们对新技术、新观念、新道德的接受意识更强,学得更快;他们的独立欲望更强,对老一辈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对自我权利的关注超过了责任与义务;对金钱的关注超过了奉献与无私;对集体主义的观念淡薄;对个人的成功寄予很大希望;对影视文化的兴趣超过了一般的文化课程学习;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广,对陈旧的文化学习与道德说教没有兴趣。

应该讲,现代青少年的文化环境及其心理发展水平易认同新启蒙教育中很大一部分价值观,如权利观念,自由、独立、平等的观念,自我创造的观念,合理消费享受的观念。同时也隐藏着一些负面因素,如分析信息的是非观不强,公德观念淡薄,法治意识不强,生活环境中过多的暴力、色情、腐败等社会黑暗的公开化扭曲人们对生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