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初步证实“甲流”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一份关于甲型H1N1流感传播途径的最新研究,或将改变人们对“甲流”的预防手段。

  10月15日至16日,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临床疾控携手共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近期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自然成了与会者关注的焦点。在10月16日的媒体交流会上,中华医学会卫生学分会主任委员曾光表示,一份由中国研究人员完成的调查,证实了甲型H1N1流感通过飞沫传播,但未找到其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证据。

  曾光表示,这意味着,飞沫传播是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主要途径,虽然一次研究尚不能完全排除空气传播的可能性,但“空气传播一定是次要的”。

研究对象为四川一旅行团
  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被认为是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两大途径。前者是指患者在说话、打喷嚏时喷出含有病毒的飞沫,飞沫或者直接落于他人的口、鼻黏膜处致人感染,或者落于其他部位,被人手触碰后又通过手抹口鼻等方式间接传染;后者则是指病毒喷出人体后在空气中形成悬浮颗粒,并随着被人吸入而传播。

  飞沫传播的半径相对较小。而气溶胶传播,或俗称的空气传播,则更令人防不胜防。

  在卫生部7月份公布的第二版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中,“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尚被列入传播途径。此前,空气消毒、使用N95口罩也被视为重要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手段。

  不过,上述由中国疾控中心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培训项目第八期学员韩柯参与的回顾性研究,却提出了异议。

  韩柯介绍,2009年6月5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了一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为40岁美籍华人女性。她于6月2日凌晨0点从美国飞往香港,6月2日19时由香港飞往成都,6月3日12时由成都飞往九寨沟,并参加一旅行团。她在由香港到成都的飞机上开始出现畏寒症状,随后症状逐渐加重。6月5日,她由九寨沟返回成都。

  病例所参加的旅行团,有23人从成都加入,7人从九寨沟加入。在整个旅行中,众人多次共同乘坐旅游大巴,还有三次共同就餐。从6月5日凌晨8时开始,旅行团中先后有人出现流感样症状,后来9人被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

近距离交谈,传播几率大
  首先,研究发现,旅行团内部传播的可能性远比飞机航班内传播的可能性大。由香港到成都的飞机乘客91人,无人被首发病例传染;从成都到九寨沟的飞机上,非旅行团乘客87人,也无人被首发病例传染。与此相对,从成都到九寨沟的航班中,旅行团成员23人,其中7人感染,感染率30%;九寨沟当地加入旅行团7人,其中2人感染,感染率29%。

  其次,调查得知,首发病例十分健谈,常与人聊天。被其传染的人包括旅行团导游、为其照相者及与其交谈者,这提示近距离接触、交谈可能导致传染。通过旅行团成员回顾,没有与首发病例近距离交谈(距离小于2米,时间不少于2分钟)的14人,无人患病;曾与其近距离交谈的16人中,9人患病。

  交谈的时间越长,患病几率越高。交谈2至9分钟的6人中,仅1人患病;交谈长于10分钟的10人中,8人患病。

  此外,研究未发现病毒在旅游大巴中通过空气传播的证据。虽然首发病例在大巴中多次咳嗽,但未曾与她近距离交谈的人,无人发病。据调查,大巴行驶时间近7个小时,使用了空调,约70%的空气在大巴内部循环。

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应为防控重点
  曾光称,飞沫传播流感已经是人类的共识,但是否有空气传播,人类已经争论多年。此次中国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被刊登在美国《新发传染病》10月刊上。

  专家认为,如果飞沫传播为主,使用一般口罩就可预防,不必过分强调空气消毒。

  在中国卫生部10月份新发布的第三版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中,传播途径中的气溶胶传播已被改为“有待进一步确证”。

  此外,对于中国下一步的甲型H1N1流感防治策略,曾光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报告病例数多,但防控能力强。”

  根据卫生部通报,10月14日15时至10月16日15时,中国内地新增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636例,其中3例为境外输入性病例,1633例为境内感染病例。截至10月16日,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26348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22746例。重症病例累计23例,已治愈10例。西藏和青海各报告1例死亡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