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大概三个月前,我写过同名的一篇文章,这次刊登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的这篇后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之十七,只是同名罢了,内容并不太一样,虽然思维逻辑是一以贯之的。事实上,这篇东西,国庆前就写好了,由于某些缘故,现在才刊发出来。
—————————– 全文的分割线 ——————————-
毋庸置疑的是,凭借数字化运动,大众得以在媒介上完成一系列的互动行为:与作者的互动,或者自行互动。互动的结果,使得整个社会看上去很热闹,有论者认为,这种互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思想碰撞的重要来源。
这样一个结论并非不对,但并不完全。互动两个字并非完完全全得美好。在很多的时候,我们注意到的,则是一种可以被称为“观光团”式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已经蔚然成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样一句近乎调侃式的话语,在BBS中得到超乎想象的追捧和传播。
观光团属于旅游方面的词汇,作为观光团中的一员,和旅游景点之间的关系是有一定的卷入成分的,比如可以拍照留念,或者参加景区里的某些诸如“背媳妇”之类的民俗婚礼活动。但这种卷入程度其实是相当浅的,也基本不用动什么脑子。用“走马观花”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
观光团的另外一个特征是:蜂拥而来,呼啸而去,呈现出很明显的波浪特色。在旅游业,有所谓“旺季”和“淡季”之分。在人们相对有闲暇的时候(比如放假),便会结伴而来。而自己很忙的时候,基本上也顾不及旅游这档子事。关键原因在于:旅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更多意义上的,不过是休闲罢了。
事实上,互联网上的相当一部分的互动带有这种特征:卷入度不高,和自己关系不大,成群结队地涨潮式地到来又退潮式地离去。随着以“可写的互联网”为内核的web2.0运动兴起,形容这种热闹,北大胡泳的一书书名倒是很贴切的:众声喧哗。
数字化运动让信息得以井喷,信息爆炸的时代注定是一个浅阅读的时代,因为人们需要处理的信息实在太多,以至于不得不在每条信息上尽可能地消耗更少的时间。数字化运动同时也让人的交往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于是交往频繁的时代又注定是一个弱交往的时代,因为人们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也实在太多了。美国学者格兰诺维特使用的“镶嵌”一词很好地描述出这种人际关系的特征:就象一个观光团一样,人们之间的关系既非没有,但也谈不上深交。需要互动,但一旦散团则各奔东西以至于可能连姓名是啥子都不晓得。
观光团是不能用“冷漠”两个字来形容的,因为他们出了钱来旅游,怎么可能对周遭一切都视而不见。但有时候又不得不用“冷漠”两个字来形容,因为彼处彼地发生的大多数事情,的确和他们关系不大,只不过是数日游历而已。他们贡献内容,但其实自己都不是太当回事。他们追逐明星,但明星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不过是他们相互之间的谈资罢了。他们平素不是不认真的人,但在观光这件事,那么认真不是累得慌?
今天的网络传播,的确让很多搞传播的人相当困惑,他们努力地要以“大众传播”的观念来解释网络传播的种种现象,但时时刻刻会觉得有心无力。这也正是我一贯强调“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媒介,而是一个社会,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社会的延续”的原因。网络上充斥的恶搞、戏仿、粉丝成群、名词生造乃至于好端端的一个意义被解构得支离破碎,都是这个后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
一般意义上讲,传播的信源(信息发布者)对于内容是比较重视的,特别是在能够起到大众传播效果的大众媒体上。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类似编辑这样的信息把关者。对内容的重视使得信息发布者的卷入度并不浅。但很显然,网络上的内容制造并不完全是这样。内容发布的便捷使得发布者并不一定很关切自己的内容。“低、浅、弱”的卷入度让我们必须注意到:他们,不过是来观光罢了。
互联网进化几十年,已经充分反映出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要对网络传播非下个定义的话,那么,社会化传播是一个不错的注脚。正如现实社会中看客无所不在一样,网络上,观光团同样大行其道。
Copyleft © 2009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 买玩具 上Toy61 分享到如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