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将相和》,故事选自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发奋写史,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通史——《史记》
司马迁的成就和品格,是与他父亲司马谈的影响和教诲分不开的。下面我就和同学们讲讲司马谈让儿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故事。
司马谈是西汉时的太史令。他不仅忠实的记载历史,履行史官的职责,而且希望他的儿子司马迁也能继承他的事业,像孔子写《春秋》那样“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长大后,司马谈就把他送到当时著名的学问家孔安国、董仲舒那就学。董仲舒的《春秋》学说和孔安国的《尚书》学说,对年轻的司马迁很有影响。
司马迁20岁时,司马谈又让儿子南游江淮,遍访古今名胜古迹、先人遗址。经过广泛游历和实地考察,司马迁积累了大量的活生生的写作素材,成为他后来写《史记》的宝贵材料。
司马迁遍历名山大川后回到京城。当时官为太史令的父亲把司马迁领到国家书库里,指着满库房的各种典籍对儿子说:“你已行了万里路,这很好;你还要读万卷书。这里有一万三千卷史书,你把它读完了就可以写史书了。”在父亲的教导下,司马迁又一头扎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经历了父亲精心安排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后,司马迁终于成为一个“涉猎广博,贯通经传,驰骋古今”的大学问家,这为他创作《史记》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病危,他拉着儿子的手,一边哭,一边说:“我死后,你一定继我做太史,把孔子到现在这400多年的历史补齐,完成我没有来得及完成的事业。”
父亲的临终嘱咐更加坚定了司马迁写史书的决心。他垂着头,流着泪说:“儿子虽不聪敏,但请您放心,我一定详备的编写先人所搜集的遗闻轶事,绝不会忘记父亲的嘱托。
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遗愿,前后经过16年的不懈奋斗,终于完成了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