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造船史上,几十个冠以第一的船舶都是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扬帆远航的:第一艘潜艇、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第一艘按国际标准建造的出口船舶、第一座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去年,大连船舶重工完工船舶26艘/232.77万吨,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元,造船总量突破200万吨。目前手持订单88艘/868万吨,生产任务最远安排到2013年,始终保持我国造船业排头兵地位。2008年,在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与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世界制造商协会、全球制造评论中文版联合编制“中国制造业500强”暨“中国船舶行业20强”企业排行榜中,大连船舶重工成功跻身“中国船舶行业20强”。
该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孙波说:“技术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不间断创新,企业才会始终站到中国造船的最前列,进入世界造船的领先行列。所以,我们提出:天天有改革,日日有创新。”
自主研发高、精、尖
为摆脱在常规船型领域竞争,大连船舶重工始终以“数字造船、绿色造船、精益造船、标准造船、总装造船”的理念,瞄准国际上高、精、尖的船舶产品,努力实现“建造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
上世纪90年代,能否建造30万吨级以上的超大型油轮,是一个国家船舶建造水平的重要标志。1997年,大连船舶重工凭借实力参与伊朗国家油轮公司10条30万吨油轮的竞标。当时,同台竞标的几个国外船厂都已有建造了70到80艘超大型油轮的经历,而大连船舶重工则还没有建造30万吨超大型油轮的经验。
公司船研所所长马延德是当时的亲历者,他说:“一个企业发展,就是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比如油船系列,从几万吨到自主开发11万吨成品油船,我们用了大约10年时间。而开发储备30万吨超大型油轮,我们也用了10年时间,在拿到合同订单之前,从整体性能设计,到结构设计,以至机电设备的选型,我们就进行了预研。这样,真正拿到订单后,我们才能很好建造出这个产品。”
该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孙波深有感触地说:“任何一个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都离不开基础方面的研究和创新。我们所有产品的创新都是经过了多少年各个专项技术的创新最终形成的,技术创新必须要走在市场开拓的前面。”
在创新的路上,大船人绝不“闭门造船”,他们有“海纳百川”的眼界和智慧。在首次为伊朗船东成功设计建造中国第一艘VLCC以后,技术人员迅速消化并掌握了关键技术,开始了自主设计,打破了日、韩等造船强国对超大型船舶建造领域的垄断局面。
在科研攻关专业性较强的项目时,大连船舶重工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01年,大连船舶重工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所研究的“船舶设计计划及设计过程管理系统”,提升了大连船舶重工研发能力。
以“王牌”闯市场
11万吨成品油轮是大连船舶重工以品牌船型打入市场的一个成功典范。它是大连船舶重工自主开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阿芙拉型成品油船,是目前国内船厂中开发最成功、最具市场前瞻性的产品之一,被国际航运界誉为“中国大连型”。
使品牌船型成为支柱产品,占领、引领市场,大连船舶重工的秘诀就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抓住优势产品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我们在不断开发新船型的同时,还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对同一类型的船不断创新。比如巴拿马船,从6万吨到7.2万吨,一直到7.6万吨;单壳船一直到双壳船的发展。根据业主的需求,让这种船多装货,使业主获得更好效益,使我们适应了市场,市场也给了我们机会。目前,7.6万吨是巴拿马船的最大船型。”马延德说。
紧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大连船舶重工创造了一张又一张“王牌”:4250TEU集装箱船、11万吨成品油船、30万吨大型油船、7万吨级成品油船、钻井平台,国内外船东纷纷慕名而来。4250箱集装箱船已承接了41艘的建造合同,成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产品批量化、系列化标志性船型之一;11万吨成品油轮共承接了35艘同类型船,成为中国造船业批量化、系列化、品牌化典型产品之一。VLCC达到21艘、3.5万吨成品油轮达到14艘、7.6万吨成品油轮达到11艘、7.5万吨原油轮达到7艘、
技术创新打造大船速度
缩短与日、韩造船强国的差距,不仅体现在产品开发方面,建造技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直接关系到建造周期、建造质量和建造成本。在采访中,孙波不止一次地强调说:“我们的技术创新是由产品开发技术和建造技术两方面构成的,建造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大连船舶重工通过不断推进和采用预舾装、单元舾装、区域建造等先进造船工艺技术,在11万吨成品油轮上实现上层建筑总组段完整性吊装,打破了过去吊装上船的上层建筑如同“清水房”的历史。设计部门创新采用造船精度管理技术、混合套料技术、“不定尺”定货技术、余料管理技术,使7.6万吨成品油船的船体钢材利用率创历史新高,该型船的船体钢材(含板材、型材)利用率、钢板利用率和整板利用率分别达到92.33%、94.03%和86.87%,而余料率则下降到5.97%。
新技术、新工艺还提高了生产效率,频频刷新生产纪录。4.5万吨 MKⅡ3号船比合同期提前半年建成交工,这已经三次刷新同类船型交工纪录:11万吨成品油船“榆林湾”号,比合同提前148天,创造了同类型船建造周期最短新纪录;VLCC5号船比同类型1号船缩短了261天;5668箱集装箱4号船提前半年交付船东;FPSO第4号船从合同签订到交工仅用了17个月,在世界同类型船设计和建造中周期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