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应以就业优先


    “中国经济下滑,有美国金融危机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中国自身的原因。中国宏观调控措施在某些方面有待商榷,目前通货紧缩已初现端倪,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需要调整。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反思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扬在“2009第一财经上海新年论坛”上如是表示。
  投资要创造岗位

    “2009年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过去几年来,中国的宏观调控比较多地强调增长与物价。其实,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就业状况已经不好,但是宏观调控措施依旧关注物价,如果当时用就业指标来确定宏观调控的方向,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李扬指出。

    他继而表示:“发展到今天,反思宏观调控目标,显然是需要调整的,而调整的方向就是就业优先。如果用就业优先的指导思想安排所有的工作,4万亿元的投资应该投向哪里。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干扰着经济运行,因此下一轮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以就业为先。”

    而对于如何解决就业问题,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指出:“中国政府投资铁路等基建项目最多只能创造100万个工作岗位,就像奥运场馆的建设,每一个亿才创造一个就业岗位,但是中国的民营企业每年创造500万至600万的就业机会,所以政府要改变往基建等大项目投资的做法。如果给所有中小企业及低收入家庭免税一年,所产生的就业效率要比4万亿元的投资来得好。”

    拉动内需要藏富于民

    本世纪以来,中国的财政收入年年高增长。对此,李扬指出:“财政收入再继续提高,特别是快速提高已经不适当了。现在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需要提高居民消费,增加居民消费的第一个条件要增加居民收入,相对的,财政收入就要让出份额来。这就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同时,货币政策也需要调整,货币政策在解决通货膨胀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在解决通货紧缩方面基本没有作用。目前,通货紧缩已初现端倪,货币政策的目标、调控的对象、手段和传导机制都需要调整。”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则指出:“中国目前的汇率、利率都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改革。而改革汇率,首先需要政府债券市场的创新,在积极发展国债的同时推进市政债券的发展。”

    而李扬对此也发表了相似的观点:“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大家对人民币‘走出去’有了更多的信心,但是我们必须考虑中国有没有人民币固定收益市场。美国人通过贸易的逆差把美元推向世界,我们持有的不是美元,是美元定值资产,是国债,是机构债,‘两房’债券,你必须提供这样的市场才能够保证你的货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