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述评:世界主要汽车厂家的新能源技术战略


骤息恶变的外部经营环境呼唤新一代技术革新

 

    汽车这样一种彻底改变人们生活乃至思维方式的移动工具,连同其生产制造商,正面临着一场命运多桀前途未卦的试炼。

    首先,全球范围内原油和原材料价格暴涨的同时,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致使汽车销售日趋萎靡不振,汽车厂家业绩显著恶化,零部件企业和经销商频频破产。作为苦肉般的救急之策,各大厂家对内竞相挥出裁员之举,但这种釜底抽薪的方式不仅如车水杯羹,于全局无大补,同时注定将会制肘其下一轮的东山再起。各大厂家对外则祭出战略合作之剑,但不同文化和理念的磨合需要相当的时日和心力,似乎难以在短期间内奏出功效。

    其次,全球范围的气候温室化效应,促使在环保这个永恒的命题上,汽车成了众矢之的。由欧3而欧4,甚至未来的欧5,汽车环保法规由严格而严厉,进而走向严酷。

    综观世界主要汽车厂家的技术战略和规划,可以发现解决上述难题的方案似乎锁定在了“小型化”、“低价化”、“环保性”等这样一些方向上。

    对汽车的“小型化”和“低价化”毋须赘言,源自欧洲的所谓“小型车战争”,将波及全球,甚至包括大型车曾经持续风靡的北美市场。

    对于汽车的“环保性”,提高传统发动机的性能,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汽油发动机而言,各主要汽车厂家均在推进涡轮增压技术和排量技术。而且随着汽柴油价格差的缩小,预计今后汽油发动机的地位将会进一步提高。就柴油发动机而言,作为一种高效的环保机型,在西欧市场几乎占了一半以上的天下。虽然欧洲厂家在北美及日本市场连年力推柴油乘用车,但由于上述汽柴油价格差日趋缩小的现象,可以说其普及存在不确定的因素。

    就中长期而言,解决难题,走出危机的关键,应当是汽车厂家对新能源技术的投入。可以说各主要汽车厂家新能源技术的战略规划和开发,不仅将决定其今后的生死存亡,还将决定未来汽车生产的走向乃至世界汽车产业合纵连横的格局。

 

汽车产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及课题(点击看大图)

欧美主要汽车厂家的新能源技术战略

 

    在混合动力(HV)方面,面对丰田的示范性业绩,通用(GM)、福特(Ford)、戴姆勒(Daimler)、大众(VW)、宝马(BMW)公司等主要汽车厂家不约而同地都进行了战略调整,于2005年之后纷纷发布了引入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计划。

    在插电式混合动力(PHV)方面,剖析各欧美主要汽车厂家的技术战略可以发现并同时预计,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于2010年之后逐步取代混合动力,成为环保型动力系统的主战场。其中电池技术被视为关键,甚至可以说左右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最终成败的重要因素,是为数不多的几家主要电池厂商的表现。

    在纯电动汽车(EV)方面,除了福特公司之外虽然都有一定的计划,但仅凭汽车厂家的力量注定难以实现普及。特别是大规模的普及,需要各国中央及地方政府、电池厂商、能源企业等的参与,尤其是政府的主导和协调。

    在燃料电池车(FCV)方面,由于纯电动汽车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欧美各主要汽车厂家似乎都放慢了燃料电池车的开发计划和速度。另外,燃料电池车与纯电动汽车一样,其普及与其说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如说是一个配套基础设施完备的问题。

  欧美主要厂家的新能源技术战略(点击看大图)

日系主要汽车厂家的新能源技术战略

 

    由于市场销售和使用的结果都证明混合动力汽车最适于目前的状况,因此作为先行者的丰田公司提出了“2012年混合动力汽车100万辆”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而丰田的老对手本田公司也不示其弱,号称“2010年50万辆”。但从混合动力这个领域来说,可以预计在未来若干年之内,技术和资金雄厚的丰田之霸主地位应当不会动摇。

    然而如果要实现“脱离石油”这样一个终极目标的话,混合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都只能是过渡性技术,而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才是最佳的选择。

    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代表了不同的技术和发展方向,孰者优劣,应当说首先取决于电池技术的发展。如果电池性能进化理想,则纯电动汽车可能大行其道;如果电池性能不尽人意,则风向极有可能转向成本昂贵但并不依赖电池技术的燃料电池车。

    目前,Li电池是能量密度最高的蓄电方式,但其容量还无法令人满意。为此丰田公司于2008年6月专门设立了“电池事业部”,率先启动新一代电池(全固体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热电)的开发,期望于2020~2030年后实现其应用和推广。

    与丰田相比,本田公司则殊途而进,尝试的是通过家庭内制氢而发展燃料电池车的方案,而不是致力于改进电池的性能。

 日系主要汽车厂家的新能源技术战略(点击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