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晚,大型原生态民间歌舞《大别山放歌》在湖北省罗田县人民会场举行首演,图为尾声“锦绣天堂”剧照)
“罗田,地处大别山南麓,山接吴头楚尾,地界鄂皖边陲,这里的山民,像山泉一样淳朴,这里的历史,像山峰一样久远,这里的文化,像山花一样灿烂。”随着雄浑的男声方言朗诵,暗红色的大幕徐徐拉开,原生态民间歌舞《大别山放歌》在湖北省罗田县与观众见面了。
《大别山放歌》分为序幕、山色、山风、山情、山人和尾声等6大部分,全部采用原生态的大别山民间艺术特色,再现了大别山区人民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的民俗风情,内容包括“劳动号子”、“硪歌”、“钻石歌”、“采桑曲”和“撩歌”、“情歌”、“撒帐歌”、“酒歌”、“花歌”以及“红色民歌”等22个小节目。
2008年12月29日晚,在《大别山放歌》在湖北罗田县人民会场首演现场,面对着舞台上动听的音乐、轻快的动作、优美的舞姿,舞台下观众陶醉的面容、阵阵的掌声,作为该剧目生产的“总指挥”——罗田县文化局局长郭小双却陷入了沉重的思考之中,他说:“我们正在接受人民群众的‘考试’呀!”
是的,当《大别山放歌》在2008年初春被罗田县人民代表大会确定为“十件大事”之一时起,郭小双局长和其下属的所有干部职工,无一不是被送进了全县60万人民群众设立的“考场”中,接受着庄严的“考试”。
《大别山放歌》台前——围绕“山”字,再现大别山民间民俗特色风情。
这台民俗歌舞,无论是从音乐、表演、灯光、音响、舞美,服装,还是从形式到内容,始终围绕一个“山”字,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原生态民俗歌舞,极具大别山风情、极具大别山特色、极具大别山韵味。
《山风》篇展现了大别山不屈不挠与自然抗争的精神。该篇由“钻石号子”开场,排山倒海,气势磅礴,将观众带到一个火热的劳动场面,号子声声,让人心潮激荡,人的力量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的震撼力;高亢的“罗田畈腔”则将田间的劳作,化成激越的山歌,转换成韵律的美感;汹涌澎湃的涛声,让人好像看到当年排工在天堂河与大自然搏斗,紧张而富于节奏感的舞蹈伴随着美仑美奂灯光,让人惊心动魄,仿佛置身其中。
《山情》展现了大别山人柔情似水的性格魅力。其中的“罗田小调”,来自于民间生活化了的艺术,也表现于艺术化了的生活。情景表演充满了山民感情生活的情趣;“罗田情歌”三百六十调,每个曲调都各有不同,本节选取的是有代表性的男女对唱,寓情于戏,寓情于事,寓情于人,不同于民歌的现代版,但又让人觉得艺术的真实和原生态,无一不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自然的魅力,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山宝》展现了大别山人改造生活的勇气。编导者独具匠心地设计,以大别山人日常生活劳作的小道具,反映了历代山民繁衍生息的各种场面,贴近生活的真实,其中,“放牛歌”的舞蹈编排新颖别致,充满了童趣;“酒歌”以大别山的“老米酒文化”体现了自然的主线条,是自然旋律中的一组美妙的音符。
《山魂》展现了大别山人弘扬地域文化的传承。罗田的东腔戏来自于北部山区,以声调高亢、表现力丰富见长,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发展到今天,传人稀少,能唱能和的己十分鲜见,是罗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该剧已濒临绝境,但在这台歌舞中有一定数量的中年人参与。《大别山放歌》中由7人演唱的“东腔戏”,把这场民俗歌舞推向了高潮;编导们还把大别山“红色民歌”也搬到舞台上,不仅增加了歌舞的时代感,而且曲调优美,情感逼真,唱出了当年大别山村姑“送郎当红军”继而思念的内心活动。
此外,极具地方特色的尾声《锦绣天堂》,把大别山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伴以中国传统的狮舞,展示了人们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过年一样的热闹场面,让观众从心灵上汇入其中,尽情享受着一顿精神大餐。
《大别山放歌》幕后——众志成城造精品,彰显群众文化特色。
时光倒流至2008年初春时节。
当排演原生态民间歌舞《大别山放歌》被罗田县人代会列入全县“十件大事”向社会公布之时起,文化局局长郭小双就开始走乡镇、进县府、上省城,马不停蹄地筹划着组排这台歌舞,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研,《大别山放歌》的基本构思方案就送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面前。
罗田县委、县政府领导认为,组排《大别山放歌》不仅是贯彻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切实加强社会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而且也是罗田建设“大别山旅游强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县委书记罗刚不仅多次听取郭小双的专题汇报,而且还利用休息时间到排练现场看望、慰问和鼓励演(职)员;在财政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县长肖燕梅对组排《大别山放歌》却大开绿灯,从而全力保障了经费支出;宣传部长张志伟亲自到县直机关做工作,帮助《大别山放歌》剧组抽调演员……
作为一个文化局长,郭小双对《大别山放歌》的编排一点都不敢懈怠,从剧目构思、选调演员到节目审定、音乐设计等等,他连一个细节都不放过。2008年11月2日,在试排胜利镇3个民间艺人的节目时,听说该镇还有一个民间艺人极有演出特色后,郭小双立即带着胜利镇文化站长,跋涉近100公里路程赶到这位民间艺人家中;为了把《大别山放歌》打造成一件精品,他前后5次远赴省城武汉,终于打动一位著名导演来到罗田,并欣然接受邀请担任了《大别山放歌》的总导演。
年满56岁的县黄梅戏剧团副团长、一级演员肖华在《大别山放歌》中担任“撒帐”节目的主演,为了保持原生态特色,他数次拜访民间“撒帐高手”,一声一句地学习,终于把“撒帐”这个民间婚俗在舞台上表演得惟妙惟肖、生灵活现起来。
九资河镇的一位民间艺人还是一个民间建筑师,为了参加排练节目,他毫不犹豫地放弃别人每天100多元的雇请,有人说他不划算,他却笑呵呵地回答说:“很多人为了上舞台做演员,不晓得花了多少钱买哩!为了让民间艺术继承下去,我这样做,值得!”
为了搜集到民间流行的“撒帐词”,胜利镇文化站长步行到与安徽省接壤的高山村、甘家冲村,让老人念叨一句他记录一句,直到把十多种版本的“撒帐词”完整地记录下来;白庙河乡文化站为了动员一位民间艺人参加排练节目,主动到该艺人家帮工做农活……
领导的高度重视,群众的积极参与,为原生态民间歌舞《大别山放歌》的成功问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这台投入演、职员100余人、投资近60万元、正式排练时间达2个月的文艺作品与全县人民见面后,得到的掌声、赞美声不绝于耳。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多家省、市新闻媒体获得消息后,立即赶赴罗田予以宣传报道。
“挖掘民间艺术瑰宝 再现民俗文化精髓。”这是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位艺术专家在看完《大别山放歌》后,对这台原生态民间歌舞的总结。
(图片均为大型原生态民间歌舞《大别山放歌》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