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题目,有两个因缘,一是前段在网上读到一篇谈处世的文章,主题就是“居易俟命”,我认同文章的观点,也符合我当前的境遇,人到中年,决定遵行“素位而行,居易俟命”的处世理念;二是最近逛古玩市场发现一摊贩在卖《昌邑姜氏族谱》,回家查找搜索这方面资料,才发现昌邑姜氏与曹雪芹曹家有亲戚关系,康熙年间做了三十多年苏州织造的李煦(本姓姜,士桢子)是曹寅的妻舅,雍正继位,李煦被抄家流放(详细情况见后附资料)。李煦堂弟徐州知府姜焯(族谱主修)鉴于李煦被抄家的沉痛教训,作了一篇名为《群生自造化说》总结文章,悬于昌邑姜氏祠堂,全文:“按造者,事之始;化者,事之终。自造化者,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群生尘世,喜乐者安荣,避忌者忧患。然安荣原非高远难求之术,不过素位而行,居易俟命,行此庸德。其安其荣,造化本无安排,总是善恶之报,如影如形,皆因此造,自然此化。可怜下愚痴民谬认“道在人为”四字,遂妄自行险侥幸,噫,其涸也,可以立而待也。愚年逾耄耋,稍历闻见,即目前亲睹报应之远在儿孙,近在身者,指不胜屈。因此参透‘自造化’三字精切,故特表为安荣宝丹,以遗子孙。群生当急切参其旨趣,不可须臾离也。岂不胜遗金玉与子孙万万乎?”。
“素位而行,居易俟命”出自《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朱熹对《中庸》里的这段话作注曰:“易,平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愿乎外也。徼,求也。幸,谓所不当得而得者”。这里的“易”就有朴素、不要太张扬的意思在。《中庸》里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可理解为:君子修身养性、平心静气,在乱世中尽量安分守己,以待天命或合适的机遇;而小人则不知天高地厚,冒险行事,妄图得到非分的收益。其中“居易以俟命”也可以理解为寻找一个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素位而行以待天命。
所谓素位而行,我理解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我行我素。我行我素不是坏事,而是说我是什么人,我就过什么样的生活,树立什么样的风范;是什么角色,就应该唱好你所扮演的戏。一个裁缝师一天到晚给人做衣服,偶尔看到泥水匠的工作那么简单,一天就赚进几百元,于是就丢下剪刀、针线去做泥水匠,这样对吗?不对,这就叫做不安分。在一个公司的组织里有董事长、总经理、经理以及各部门的主管和职员,假如经理想当总经理,只要安分守己地干下去,是有可能的。如果一个小职员不安分地工作,妄想当董事长,那就太离谱了。基本前提,是你必须扮演好你现在的角色,然后才能创造、累积你的价值。做人要素位而行,要守本分。
附录本文的两个参考资料料:
一、思绥草堂主人摘录《〈昌邑姜氏族谱〉与
很多人都知道,昌邑是曹雪芹祖母李氏的故里。据康熙年间李氏之兄李煦参修并于苏州刊印的《昌邑姜氏族谱》,李煦之父李士桢本昌邑明末秀才姜演次子。原有兄弟五人,依次是士枟、士桢、士橓、士楷、士楧。明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入关掳掠的清军攻破昌邑,合邑搢绅全部殉难,姜氏一家尤惨,除姜士楧一人外,其他丁壮或死或被掳。乾隆七年《昌邑县志》卷六《人物?忠烈》记殉难官绅士子有职名者六十九人,其中姜姓七人。七人中,即有李士桢之父姜演、兄姜士枟。其三弟姜士橓、四弟姜士楷皆下落不明。李士桢被掠,继正白旗李姓为子,因改姓。崇祯十七年随清兵入关,即与老家联系,亲族来往非常频繁。李士桢之妻王氏、李煦之妻韩氏,皆昌邑人。李士桢之长女也嫁到了昌邑。乾隆《昌邑县志》卷六《人物?列女》:“姜氏,巡抚赐姓李名士桢女,金台生员李仙枝妻也”。红学界知道曹寅这个连襟的人,可能也不多。
二、“居易”与“行简”
读者或许会以为我在说居住和出行。由题目引伸出这一判断,固然无错。不过,我想先说两个人。稍稍知道一点中国古典文学史的人都晓得,中国唐朝有白居易与白行简兄弟俩,一个是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唐代大诗人,一个是以一部《李娃传》“孤文著称于世”的大文学家。兄弟俩,一个名“居易”,一个名“行简”,的确很有意思。为何起这样的名字,值得玩味。
先说“居易”。
易者,该作何解?史书上有记载,说白居易16岁那年初到长安,有一天他去拜访大诗人顾况。顾况听说后生姓白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可是,当顾况打开白居易写的诗卷,读及“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便感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可见,顾况是作“易难”之解了,不过,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多少带有说笑或幽默的意味,不足为据。
据黄大宏博士考证,“居易”出自《中庸》第十四章:“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黄认为,既出于此,自有此意在。寄希望于居易做一个“不陵下”、“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不怨天尤人”的君子,可能性最大,符合望子成龙的心态和常理。
至于“行简”,与“居易”对仗,用作兄弟俩名,十分的自然、和谐,可谓妙不可言,也颇意味深长。有论者称,“行简”出自《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
如果说,取名居易出于望子成龙之心,那么取名行简,似乎就没有那番宏意。这就形成了兄弟俩名字上的反差。于是,给了我揣测和想象的空间和理由——居易与行简虽各有出处,且各有原意,那么其父辈会不会怀着一颗平常心、舍其原意而只取其词?居易——居则简易,行简——行则简单,似乎也是有可能的。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世家,从高祖到曾祖,从祖父到父亲,代代为官,长盛不衰,足见白家家教严明,家风清明,为官清正。因此,要求儿辈居则易、行则简,以免为“荣华富贵”而“陵下援上”,或“不当得而得”,似也解释得通。其实,朱熹对《中庸》里的那段话作注曰:“易,平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愿乎外也。徼,求也。幸,谓所不当得而得者”。这里的“易”就有朴素、不要太张扬的意思在。朱熹对孔子的所说的“行简”注曰:“简者,不烦之谓。”“不烦”,就是简单的意思。显然,有居则易、行则简的意思在。
当然,白行简字知返,同样可以印证“出行简单”这个意思——行囊简单,或干粮殆尽或衣不御寒而知归;出行从简,或以步代车或以步代舟,方知前路漫漫、路途艰辛而折返。由于古代经济水平之低下,人们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胃口并不大,因此有识之士以“居则易、行则简”自律,并不费解。
由此,当可引起现代人的诸多思考。尽管当下的社会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空前的提高,但好像仍有一个“居则易,行则简”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你说,把自己归于平淡,居易行简,少追求那些奢侈生活,少向往那些大了还要大的富丽堂皇的“豪宅”与弹眼落睛的“豪车”,少一些超现实的享受欲,是不是会少一些“贪欲”,少一些权力下的龌龊交易,少一些罪恶,少一些人生的悲剧?至少,大家都居易行简,还可以大大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是吧?
既然居易、行简符合现代生活理念,也符合当今环保法则和法治精神,那就大家都来提倡、践行吧!《中庸》里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可理解为:君子修身养性、平心静气,在乱世中尽量安分守己,以待天命或合适的机遇;而小人则不知天高地厚,冒险行事,妄图得到非分的收益。其中“居易以俟命”也可以理解为寻找一个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素位而行以待天命。在古代,君子修身正己的德行包括不欺凌弱小、不攀附权贵,不怨天、不尤人,顺时知命、宠辱不惊、胸怀坦荡、表里如一、进退自如。如今的君子、小人,我想并非先前所说的意义,更多则是区别明智与不明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