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的宗旨


 

战略统筹的宗旨是“通变”
2008-12-28
1)战略统筹是指导企业在现实竞争中和未来发展中的“变”与“不变”的关系,不论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是“以变应变”,都要求企业能变和善变。在竞争中和未来发展中不能“变”必然死亡,不善变也不会成功。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实质是讲“知变”。孙子兵法讲将要通于“九变”,即要“通变”和“善变”。不管是在战略上,还是战役上,通变和善变都是企业在竞争的宗旨。
战略统筹的宗旨是“知变”、“适变”、“应变”、“制变”的统一。“知变”是手段, “制变”是目的, “适变”、“应变”是围绕“制变”,是从两个方面为“制变”服务的方法和过程。如抗日战争时的地道战,起初是为了躲日本鬼子的野蛮杀害,是“应变”,后来演变成“适变”,能藏能走,再后来能利用地道出击杀敌,以“制变”。所以“四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2)战略统筹宗旨以“制变”为核心。
“制变”是核心,是一切竞争宗旨的出发点。在经营上竞争是为了推销产品,“制变”是通过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和收入,减少对手的市场份额和收入。在战略上“制变”是使自己在变化的环境中,通过争取先机、争取制高点、争取主动权,来保持战略主动。这三个任务要以企业自身的发展状态和状况为条件,从而提出了制变的途径和手段。
“制变”要通过“知变”、“适变”、“应变”实现,它是出发点和指导要求。同时“制变”又以它们为条件。
3)战略统筹宗旨以“适变”为基础。
“适者生存”是竞争中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适应变化是从企业的实体上讲的。“应变”是从实践上讲的。“适变”要支承和保证实践的“应变”,“应变”要促使实体的“适变”,二者是统一的。
“适变”是指企业通过改造和调整,使得实体的发展形态、发展结构、发展素质合乎环境变化要求,以保证“制变”和支承“应变”。“适变”不是指做强做大,企业也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领先和强大,仅仅是使自己的整体更合适更合理,可以不丧失主动权。近年来提高企业适应力的经典案例是2003年诺基亚公司把移动通讯部分业务“一分为九”,以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事件。它通过改变和分切实体组织的方法取得适应性。企业“适变”了,就容易做到孙子兵法讲“先为之不可胜”、“立于不败之地”了。目前中国的企业难以做到改变和分切企业实体,主要是体制方面还存在障碍。
4)   战略统筹宗旨以“知变”为前提。
在市场竞争中“知变”是竞争的前提。任何企业都十分重视竞争信息,并投巨资建设信息化工程。虽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大多数的企业仍然感到难以“知变”,从而难以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面对于大量的信息,难以分辨和提取准确的有用的信息,面对突然的变化难以提前知道信息,面对各种矛盾的信息难以辨别真假信息,这是目前企业普遍感到的信息化问题。
在信息化的条件下,正确地掌握信息,才能“知变”。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掌握信息的方法不同于工业化时期,要有特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在信息化条件,信息量非常大,各种的信息交织,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使用原有的调查和掌握信息的方法不能够适应信息的快速增加和繁殖。因此要掌握信息,能够在多种变化的条件下“知变”,就要使用新的方法,即统筹科学的方法。统筹科学是在信息时代产生的方法论,它适应信息化的需要,能够解决企业在信息化条件中对于信息的要求和需要。
统筹科学认为,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是整体的,是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映,任何信息都不是孤立的,同时信息的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是可以掌握的,信息的变化总是有征兆和可察的。因此只要从信息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和先导性方面去研究,就可以比较及时和准确的了解和把握所需要的信息。在信息化的条件下,“知变”要注意把“知识和方法和信息”统一起来,使知识的构成和改造与取得信息的目的一致,创新运用知识的方法,使得信息被整理和排列中产生出有用的信息。
“知变”不仅及时准确的知道各种现实因素和条件及情况的变化,更要通晓变化的规律。竞争环境的变化有渐变和突变的交替规律,有规则性变化和非规则性变化的相续规律,有对称变化和非对称变化的相对规律等等。在不同竞争条件下,这些规律的表现不同。从各种规律出发研究信息就可以把握信息比变化的坐标。           
5)战略统筹宗旨以“应变”为手段。
在市场竞争中,要“应变”和“善变”。任何变化都不是任意的无序的,只要懂得变化的规律,“悟”出变化的道理,就可以从容的“应变”,达到善变。在战争年代粟裕离岛的华东野战军以机动善变、百战百胜著称,关键在于决策者“悟”得变化的规律。面对各种变化,首先要积极“应对”。只有“应”才能“变”。如发达国家反倾销诉讼,中国企业要积极的应诉。面对各种的变化企业不仅要在实体上“适变”,还要在实践上“应变”,“适变”是“应变”的前提,“应变”是“适变”的实现。
“应变”是指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优势、常势和弱势,使之能够应对变化的不同方面。合理安排自己的优势、常势和弱势,首先要使它们成为整体,使之有统一性。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是自己的优势无限大,弱势无限小,只可能是使它们相对统一成为与变化方面相对等的因素。同时尽可能的充分发挥优势方面因素作用。这种安排的合理性是依据企业的独特性的。面对宏观调控或者国际市场波动引起的变化,先要从企业自身的独特性发展来思考应对。没有独特性就没有合理性,意味着同质化的失败。
企业合理的安排优势、常势和弱势要依据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竞争发展的规律。在初级竞争阶段,企业关注产品、技术、经营方法的变化和变化利用。在下一阶段,企业会围绕资本运营“知变”、“制变”,到了高级阶段企业要知道发展方式和竞争方式的变化。企业的竞争方式大致四种,即冲突竞争方式、充分竞争方式、全面竞争方式、超越竞争方式等等,超越竞争方式为最高竞争方式,是不争之争,这如同孙子讲“不战而屈人兵”。不管是“以变制变”还是“以不变应万变”都是以安排优势、常势、劣势的合理性为标准。比如有的企业从不发达地区发展起来,先天存在弱势和不足,要走向全国不能不考虑合理安排所在地方利益问题。
6)战略统筹宗旨以主动变革为中心。
“知变”、“适变”、“应变”、“制变”都以主动变革为中心,没有主动性,就谈不上“四变”。
主动变革首先要具有先进的思想,同时体现在独特性和创新性和勇敢性及其统一上。2006年德国完成了军事变革,改变了按照陆海空划分军队构成。这就是基于有先进的思想指导。
企业的主动性表现在独特性上,没有独特性就不会有主动性。要有独特性就要创新,避免同质化。要创新就要有勇敢精神。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最难的是有主动的独特性,由于知识结构的简单和雷同,在缺少独立精神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有较强的创新性。这是制约中国的企业发展的关键。
战略统筹宗旨的“知变”、“适变”、“应变”、“制变”要求企业愿变、能变、会变、善变。
对于“知变”、“适变”、“应变”、“制变”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企业还要有较长的时间和过程。目前中国企业较多的注重技术上的“应变”,对于组织上的“适变”缺少充分的认识,对于策略上的“制变”更是缺少科学的准备。所以在环境和政策发生大的变化时,企业由于同质化水平较高,难以及时地调整,常常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境地。中国企业要能够成熟的“知变”、“适变”、“应变”、“制变”,要学习统筹科学知识,掌握统筹科学方法,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战略管理咨询中心